美文网首页读书精品文苑读书
《围城》我们还是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围城》我们还是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作者: 乐思源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18:55 被阅读110次

文/乐思源

人生不过一座又一座被围起来的城

初读钱钟书《围城》,觉得很锁琗,像记流水帐似的,后来,本书主角方渐鸿慢慢在我内心丰满起来。

我看着他为了应付家里人买外国文凭,在回国的船上勾搭鲍小姐,落定后跟苏小姐暧昧纠缠,还相了一次亲,遇到喜欢的姑娘唐小姐,后来失恋,辗转去教书,和孙小姐相识,然后走入了婚姻……

本书最后以他和孙小姐吵架,孙小姐负气离家结束。

本书结尾没有明确的写出方渐鸿和孙小姐的结局,但我却突然想到了《金粉世家》里的结局,燕西和清秋各自坐着反方向的火车,可以预见的未来岁月里,他们天各一方 ,渐行渐远……

本书以方渐鸿为主线,写了一系列围绕在他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中国式父母,中国式男女,中国式普通人。虽然写的是民国时期,但现在的我读起来却没有一点违和感。

金玉其外的苏小姐,及时行乐的鲍小姐,感情纯粹的唐小姐,娇柔造作的孙小姐……

表里不一死要面子的方渐鸿,豁达洒脱的赵辛楣,三闾大学里那一群名不符其实的教授先生……

古典封建型的方父方母,亲疏有间的周经理夫妇,重男轻女的孙家父母……

读完这本书,我回过神来一愣。突然惊觉,书里的世界离我们很近。这本书里的每个人,我好像多多少少可以对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包括我自己。书里的每个人,都有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方渐鸿的一生,也是我们每个平凡中国人的一生。方渐鸿的一家,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平凡的一家。方渐鸿的世界,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世界……

读着读着就发现,原来不管时代怎么变,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性子还是那些性子。这个国家里的大多数人,平凡生活的许多人,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物质的飞跃,时代的进步,而换了生活的模样。

我们还是一样的懦弱,扭曲与混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挣扎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各自为政。力不从心又半推半就的适应种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扭曲着自己的性子与各色各样的社会人物水乳交融。

原来人生在世,不管婚姻还是工作,处处都是围城。进去的人想出去,出来的人想进去。只是千难万险进去后,或千辛万苦出来后,最后不过还是困兽之斗,人生不过一座又一座被围起来的城。

我们还是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整本书读着,你会被作者字里行间的比喻惊到,会惊叹于作者对文字的把控力,会在看到某一段时突然就停下来惊叹一下,呀,原来三两个自相矛盾的词,居然犀利的道出了众生百态。

忠厚老实的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这是文中方渐鸿回国时船上苏小姐和孙太太对话后的一段话,初读到这的时候,被这段文字给惊到。不由想,忠厚老实的人,怎么会恶毒呢?如果那样的人恶毒起来,该是番什么模样?然后看到后面一段,莫名被噎住了。

吃到饭里的砂砾是什么感觉?牙齿突然一疼,嘎巴儿一响,然后什么胃口都没了,张就就吐,吐出来还总觉得没吐干净,下意识的不停的吐……

吃到骨鱼片里未净的刺是什么感觉?鱼肉和刺一起卡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一种痛苦的存在感,突发的事件让你心情败坏,不上不下……

钱钟书先生还真是会写,的确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而且是突如其来的。

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最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这段文字的的隐喻更妙,明明就是东施效颦,却形容得更活灵活现。真正的时尚,从来不是模仿,不是抄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创新,独辟蹊径,出陈推新。

人物描写更妙,形容苏小姐是“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形容孙太太是“穿件半旧的黑纱旗袍,满面劳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挂眉毛,愈觉愁苦可怜。”形容孙太太的孩子是“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第一章读完,我感觉又回到了上初中语文课的时候,跟那时候读鲁讯先生的文章一样的感觉。怎么会有人带着负能量写文章呢?怎么书里的人这么窝囊的活着呢?这样批判式的从头到尾都是贬义形容词的书,真的有人看的下去吗?

少年不懂鲁讯,再读已不年少。还好我是这时候碰到《围城》,所以我看完了这本书,怀念起了鲁讯的作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让我感觉好像又在重读鲁讯先生的作品。

原来真正的作家,真的能通过作品,让你看到当世当时那个社会的市井生活,人间百态 。让你觉得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丑态百出的,随波逐流的人,从来没有离你而去。

哪怕再过五千年,这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你还是会在现实中,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不期然的把身边某个朋友,或你自己,和书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对号入座。我们从来还是,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钱钟书和杨绛——围城外的另一种人生

有的人透过《围城》看的是婚姻,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有的人透过《围城》审视的是现实,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方渐鸿,好像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还有的人透过《围城》惊叹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本书里的遣词造句,精比妙喻,无不让人惊叹……

我想说的是《围城》之外的作者本人,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人生。

两位先生现实里的人生和婚姻,活出了与《围城》里方渐鸿和孙小姐截然不同的颜色。

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同样的民国时代,同样的留学归来,同样的成家立业,同样的平凡生活。但是,书里的主人公的人生和书外面的作者的人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是书里主人公方渐鸿和孙小姐的影子,依然能在大多数中国人身上,你我他身边见到无数个。但是书外的作者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你却无法在大多数中国人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

钱钟书(1910年-1998年),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1932年,两位先生于清华大学相识相恋。

1935年,钱钟书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先生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之后随妻子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清华大学,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

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与剑桥大学并称牛剑,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冶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

《围城》里方渐鸿是买来的虚假文凭,他的妻子孙小姐根本没有留学背景。他们在流言蜚语,家长里短,婚后琐碎里倾轧,蹂躏,蹉跎……

他们的人生迷茫,庸碌,世俗。

而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他们于清华大学相恋,后来一起赴英留学,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上的是最好的大学,他们的学历哪怕在现在也让大多数中国人仰望。最最重要的是,两位先生的爱情,婚姻,事业和人生理想,纯粹并始终如一。

他们的人生,坚定,纯粹,璀璨。

虽然两位先生都已故去,但每当我们提及或忆及都心怀敬重和仰望,跟《围城》里方渐鸿和孙小姐泯然于众人矣的庸碌人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他们的人生生而多姿,世人铭记后人敬仰。

钱钟书先生把大多数平凡庸碌不愿意思考的人生,通过《围城》写了出来。并且在现实生活里,和杨绛先生活到了我们羡慕向往却难以企及的人生深度。他们是围城外的另一种人生,是一种现在我们大众中国人,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还很稀缺的人生。

谨以此文——致敬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致敬这种稀缺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围城》我们还是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y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