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通讯社最近推出一条新闻:《为什么机器人不会剥夺人的工作?》
它的中心是:未来二三十年,机器人将淘汰57个职业,将夺走数千万人的工作,但你不用怕,你不会失业。因为前三次技术革命也是差不多的情形,它们实际上带来的是好的结果。
一是确实剥夺了大量工作,但也产业了新的职业,二是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商品成本产生了变化。
总而言之,它的意思在我看来,就是社会有自动凋节机制,我们也可以未雨绸缪,而且,现在这个结果也不会迅速到达,我们不是没有机会。
这个观点我很认同,但它并不新鲜,而且我还有点别的看法:一,社会调节机制同样也不迅速,前三次技术革命暂时性的巨大冲击还是存在的,个人失落、断代,甚至“灾祸”并没有避免。二,未雨绸缪目前基本还停留在技术者层面和国家层面,一般人对自己与这种冲击的关系的认识恐怕相当缺失,尤其是在我们这里。所以我觉得这事对个人现实来说,并不像新闻说的那样乐观。
我们不妨看看我们这几年的一些情况。
2019年左右,随着AI技术的发展,媒体每每会放出一些新闻,像《2030年:1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全球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之类的内容随处可见,它们表面上看,当然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焦虑恐慌,让我们很在意哪些职业即将消失,我们将会失去什么,该做些什么,但是谈虎色变之下,我们真正都做了些什么呢?
俄罗斯通讯社的这则新闻,是承认短期的困境的:技术的冲击将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对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将产生阶层的不稳定,收入的不稳定,将出现对抗情绪……所以它才提出了解决社会紧张的办法:从现在起就改变教育体系,以培养新职业人才。
从文章看,俄罗斯明年将从大专院校淘汰100个专业,开始新的专业,而这样的事,我们其实也在做。就比如早在去年4月,教育部就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新计划》,要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编写出若干相关教材及精品在线课程,培养出许多相关技术人才等等。目前我们备案此类高等技术应用专业的学校大概已有2000多所。
而今年的4月份,我们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也曾联合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这当然都说明了国家对机器人时代已经有高度重视和准备。
然而,我们中也总有一些论调,认为我们是在制造焦虑,杞人忧天,觉得依然可以优哉游哉。就比如有人拿它说话:所有的技术革命无一例外地都将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它不仅仅让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也制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大多数时候,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新的形式。
这种观点跟俄罗斯通讯社的这篇文章的观点一致,从宏观上看当然很对,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做好了既有工作被取代的准备了吗?你为适应新的就业机会准备什么了吗?你存在这种意识吗?19世纪头25年的英国,为什么会出现工人捣毁汽车,让汽车停产的情况?他们固然没阻止到时代的发展,但他们当时的生活却的的确确受到了巨大影响。
——人类的前进必以一部分人的淘汰为牺牲,为代价,人类的宏观并不代表能解决你个人的“微观”,所以,你该不该惧?该不该优哉?
我们不但会拿此类内容自慰,也会拿诸如麦肯锡报告中的这种内容自慰:从总体看,中国将受益于自动化。一方面,中国将走向老龄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将在65岁以上;另一方面,中国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对劳动力有巨大需求,如果不自动化,我们可能还会出现劳动力缺口,在生产效率上难以提高。
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啊,别忘了我们还面临这样一个信息:越是人工成本高的发达国家,越有动力率先采用机器人,其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的程度就会越快越高,而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是持平的。这意味着,在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到3.6亿人口需要重新就业的情况下,人口大国中国就将占有大约1亿人的数量。
老者老矣,而遭受冲击最大,需要重新就业的会是些什么人?是那些进了养老院的人吗?这数量够不够大?还有,重新就业的那些技能需要什么样的学历、技术和知识?你是否已经掌握,能够掌握,能够顺利变身?
——时代有新需要,不等于你被需要,所以你惧不惧?该不该惧?该不该优哉?
如果说这些,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将面临什么,那我们不妨就较为具体地分析一下。
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有哪些职业会面临消失?
俄罗斯的这次排名,主要说了三个职业,记者、矿工、餐厅服务员,仍旧将记者排在第一,那么我们就先以记者为例。
记者这个职业是否会消失,这个问题早就在争论,我觉得我们的观点一直很可笑。
有人说,记者是正义的有良知的有情感的职业,这个机器人做不到,绝不可能消失,这看上去很像回事。但是说这话的却忽略了一点,数据上所谓的职业消失,有很多不是全部消失,就连某些普通劳动职业也不一定全部消失。就比如特别领域的机械工人、紧急应急人员、搬运工、儿童和老人护理人员等等。
那么请想一下,现在的竞争就已经如此激烈,那时将消失90%左右的记者职业竞争,将会酷烈到何种程度?大冲击之下,你确定你会是其中最有深度最有特色的那有限几个,必须趟这个“混水”吗?
关于消失90%左右这个数据,其实大家也不信,就比如对这一行业仍旧非常乐观的某资深媒体大佬说,机器可以把股市涨跌的消息迅速完成,但这一涨跌的好坏判断谁来下?细腻的分析谁来做?
然而大佬恰恰忽略了人工智能所拥有的数据库,所掌握的综合消息,所具备的分析能力,它做这种分析只有比人类更为准确、细腻、迅速。这之前,难道某个记者的分析真可以作为我们的投资指南?难道我们的决策并不是综合的结果?这类记者的前途恰恰最为危险。
又比如前阵子还有个资深媒体人大笑说,外卖小哥满街跑,妈妈会失业吗?我觉得他这无疑是偷换概念。妈妈没有失业,但妈妈的这一功能,已大部失业,如果这是生存条件的话,那它就一定会带来巨大冲击。
又比如前阵子,大家在关于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的讨论中,有人说,它只是减轻了记者的压力而已,不必大惊小怪。然而,你这是基于目前的状态而言的,二十年前,谁能够料到现在的科技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如今,我们对于“机器人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间写出上百万篇报道,就连《福布斯》杂志都已经成为NarrativeScience公司的客户”这样的新闻,相信已看过不少,那么机器人还能做什么呢?
就目前所知,除了智能写作软件那些以外,数字媒体先驱韦伯曾谈到过“智能尘埃”(一种可漂浮在空中的微型相机),它可以直接向编辑部传送图片——这个肯定要比一般的摄影记者更有现场优势。
我们还看到,她同时还谈到了混合现实的VR技术,聊天机器人技术等等,以及这种种技术在新闻媒体上的应用,并曾坚定地认为下一波数字化必将由人工智能唱主角,“人工智能将影响到新闻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编辑部将变得截然不同,记者和社交媒体经理可能彻底消失。”——她作为一个熟知技术内幕并一直在实践的人,这些话当然不是随便说说的。
这其中,其实就是有人认为的机器人在采访和情感能力方面的欠缺,也并不见得坚实。比如早在2015年6月18日,马云、孙正义、郭台铭就已带出过一个名叫“胡椒”的机器人。这款能够根据人的面部表情做出相应回应的情感机器人,无疑预示着机器人正在向感性,和处理复杂感知、复杂事物的能力发展。
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谁能预料到将来会出现什么?这如果再加上会话聊天技术,岂不就具备了相当的采访能力?大数据支持之下,它所能想到的难道不会比一般人更为全面深入?
还有,现在的读者、观众和听众越来越趋向娱乐化,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自己发声,无数的自媒体人甚至非写作者,无不在搜索发布身边的大事小事,传统报纸电视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少……你凭什么就可认定记者这一行业能够坚挺?它最终不会成为一种对深度、特色要求至高的有限存在?其实就是这样,它周边的若干相关职业也终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一个记者行业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呢?
当我们的父母还在催逼我们考公务员,去学一些看似热门的专业,而我们自己也可能认为应当如此的时候,你可曾看到这些职业、专业正面临着淘汰的危险?
就比如银行业,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主流,银行柜员首先在淘汰之列。
就比如司机,无人车无疑将成为趋势。
就比如中介、经纪人等,后面的我们将更多地需要专业规划师,而不是保险业务员之类。
就比如会计师,你怎么也不会比机器人更能干,更省力,更迅速,更准确。
……
很多人更不会想到,甚至于我们认为饿不死的厨师,也将面临快餐时代的机械厨师的威胁,显示为73.4%的危机,就连律师法官的一部分工作也将被机器人替代,他们都有3.5%的危险。像那些更普通更低端的工作就不用说了,而且这里面更可怕的是,麦肯锡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如果能以更乐观的速度发展的话,失业人数就将扩大到2.36亿人,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国就业者将面临严峻考验。
所以我们所不惧的,只能是机器人绝不会在某一天取代全部人类,而不能不对自己和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生存发展有所担忧;我们所相信的,只能是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好处,却不敢指望安享这种好处。
未来最好的职业,一定更多与那些难以实现自动化的专业,那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密切相关,比如专业研究人员、建筑师、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艺术工作者、教育者、照顾岗位(医生、护士、高级护理、心理专家)等等,所以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向,一定是不可以盲目下去了。
一句话:机会的确有,世界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世界,一切全在你持何种态度,如何行动。
文/九鸦
图/网络
公众号:九鸦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