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快,直播了20天了,如果按照工作日来计算,应该是四周,相当于一个月了,往常这时候应该进行月考了,可如今我们还在期待中等候开学的消息,我依然准备了接下来的直播课程。
这一班的学生比我带过的任何一届都费劲儿。56个孩子,上课敢回答问题的只有三两个,连班级的前几名的孩子,每一节课都用沉默来和我配合。语文课最忌讳的就是沉默,一旦沉默了,你会越来越张不开嘴,越来越说不明白,越来越表达不清楚。
班里有个孩子,课上课下在学校从不听见他说话,所有的事情都是用“点头”和“摇头”表示,但他并不是不会说话,也不是很笨学不会,只是性格过于内向了而已,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说话,不沟通了。这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不写作业,后来三番五次打电话,想起来就写一点,不想写就一点也不写,我给家长打电话都打烦了,可孩子依然无动于衷。我想起来去年带过的一个学生,也是不经常写作业,我后来都不再管他的,任由他“大撒把”和“信天游”去。但元旦前夕,他和我的聊天让我刮目相看。
我在期待,现在的他和去年的他一样,一点一点该变吧!
课堂上,有很多孩子不敢回答问题就是怕回答错了,老师批评,其实,老师从来不会批评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天在课上也是不断的鼓励,才第一次出现了同时七八个孩子申请连麦。
今天早上,我让学生早读,我也陪儿子早读。他今天的早读是语文,老师有要求对课文进行预习,我要求儿子读出声来预习语文课,他说一个人在家没有气氛。我给他说了一句话:“课文就要大声的读出来!”他才小声的读了起来。
读书要读出声音来,这在古人是常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一是调动人体各个感知器官去接受书的内容。默读或单纯地看书,则至少闲置了一个器官——即口,少了这个感知器官,就像少了一个通往记忆的渠道。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他们一生因此受用不浅。读出声音来培养人对书的语感,语感是帮助记忆的重要方法。回答问题也是一样,自己心里“有数”是不行的,必须说出来,对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大脑运转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所以,“想到了”和“说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的线上直播,连麦有时候会对网络有较高的要求,我就让孩子在信息框中输入自己的答案,“想”——“说”——“写”三者有机统一,如果足够胆大,肯定对成绩的提高有帮助的。“想”是自己有了问题的思路,“说”是把问题的答案用语言组织一下,“写”就是“板上钉钉”,不可修改,对以后的考试中孩子写的准确率有了提高。
经常性的朗读,口耳并用的读,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增加大脑传递信息的渠道。这就是孙洙笔下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了。如果再写下来,那么吟诗作对就更不在话下了。
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在明天的连麦中,更加积极,让我应接不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