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获取与互利

作者: 人在旅途_Amber | 来源:发表于2016-11-29 18:37 被阅读204次

在本书中,作者把人群分为了三种,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获取者是想尽办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到的东西大于自己的付出,获利者是希望双方可以等值交换,而付出者愿意做出付出,不计较自己能得到多少。作者做了一个调研,这三种人哪一种更成功?调研的结果,最差的不出所料,是付出者;然而最成功的同样也是付出者。这个现象引起了作者的关注。

获取者和互利者,往往存在两种局限:一种局限是人际关系上的不适感。他们的付出是要有回报的,这往往会让对方感觉不是那么舒服,限制了关系的进一步的发展,导致深度有限。另一个局限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是有期待的,所以在选择付出的对象时,如果在短期内不可能看到回报,则不会与对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也就限制了朋友圈发展的广度。

严格的互惠规则带来的恶果,会随着时间不断积累,限制互利者和获取者建立的关系网络的数量和质量。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写道:“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是他如何对待那些完全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

付出者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能达到获取者及互利者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付出者进一步走向成功。

无论是付出者、获取者还是互利者,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当付出者取得成功时,有一些特殊之处:他们的成功可以扩散到别人身上。一个获取者取得成功,通常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人们会嫉妒成功的获取者,并会想办法把他们绊倒。付出者取得成功时,人们并不会妨碍他们,而是会全心全意地支持他们。付出者的成功会产生一种涟漪效应,让他们身边的人也更容易成功。付出者的成功可以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从别人那里攫取价值。“如果每个人都希望你能成功,你就更容易成功。”

对于成功,有各种不同的定义。获取者将成功视为取得超越他人的结果,互利者将成功视为在自己的成就和对他人的公平之间取得平衡,付出者则将成功视为通过积极地影响别人,而获得的一种个人成就。如果拓宽对于成功的理解,把眼光放得更远大一些,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回报,会发现付出者是真正的成功者。

1、付出者的关系更加透明。与获取者和互利者不同,付出者考虑他人,对于自己的付出并没有期望得到回报,而只是希望帮助他人,能有机会为别人做些什么。

2、付出者有大量的休眠关系,可以随时激活。由于付出者没有期望立即得到回报,往往付出之后,关系就陷入休眠。休眠的关系可以像弱关系一样带来新的信息,却不会让人感觉不适,因为已经有了一些共同的基础,不需要像弱关系那样费力从头建立关系。

3、付出者会及时的止损。有人认为,付出者过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旦出现对别人投资失败的情况,往往会继续追加投入,导致更大的损失。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付出者最不容易犯下在别人身上过度投资的错误。付出者善于接受社会信息,并以此为基础采取行动,而不仔细考虑个人的后果。付出者关注他们的决策带来的人际间和组织层面的后果,愿意接受自己的自尊和声望在短期内受到打击,以便做出从长期来看更有益的决策。

人们在选择为了别人而非为自己做事时,会做出更准确、更有创意的决策。当人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作决策时,他们更容易受到自我威胁的影响。当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时,就像付出者自然而然所做的那样,他们就更少地担心自我以及琐碎的细节,而是总揽全局,将那些对于别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

4、付出者的做法会进行不断的扩散,从而让更多的人转变成为付出者。这是成功的付出者最神秘的一点:他们攀升到了顶端,但是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将别人打倒,而是找到了将蛋糕做大的办法,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能从中获益。

然而付出者的付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无限制的付出会让付出者枯竭。怎样才能维持付出者的付出却不导致枯竭?

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看到结果,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什么样的成就,才能转变为一种更强的动力,驱使付出者继续的付出。当付出行为是令人愉悦的、有意义的选择,而非出于责任和义务时,付出行为才拥有激发活力的效果。

另一个是寻求帮助。付出者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他们希望是自己付出,而不愿意麻烦别人。然而在没有其他外援的情况下,光靠自己,很容易走到枯竭的状态。付出者将互相依赖视为力量的源泉,一种整合众人技能,实现更大目标的手段。“人类压力反应最令人惊讶的一个方面,就是一种归属的倾向——也就是说,在遇到威胁时,投向团体的怀抱,彼此提供和获取保护。”

本书最后探讨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最失败的是付出者,而最成功的也是付出者?

作者研究发现,付出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己利他者,另一种是单纯的利他者。单纯利他者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自己很容易就走到了人群的底端,因为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回报的。当人们持续地付出,不考虑自己的福祉时,他们就面临着使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风险。在许多时候,付出的确无法带来成功。在纯粹的零和游戏和胜负关系中,付出很少能带来回报。

然而付出者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也能考虑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利己利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付出行为背后都混合了让他人和自己受益的动机。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看上去可能没有无私的付出者那么利他,但是他们面对精疲力竭时的坚韧,使得他们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付出者并不一定都是和蔼可亲的,也不一定都是无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希望获得成功。事实上,成功的付出者与获取者和互利者相比,要更有雄心壮志。他们只是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目标。

相关文章

  • 付出,获取与互利

    在本书中,作者把人群分为了三种,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获取者是想尽办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到的东西大于自己的付出,获利...

  • 《Give and Take》读书摘记

    付出和获取的权衡对于成功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 本书的主角们: 付出者(Giver) 获取者(Taker) 互利者(M...

  • 好文收藏夹-获取、互利与付出

    在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Give and Take)中,亚当·格兰特用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成为一...

  • 《Give and Take》:给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雷锋们

    这本书讨论,三种人的基本世界观和行为策略,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并站在「付出者」这一边。本书认为,「付出者」是更...

  • 拒绝做“烂好人”,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1.获取者、付出者和互利者 根据心理学研究,那种爱占便宜、得寸进尺,被称之为takers(获取者)的人,在整个社会...

  • 【简书闪充】失败最多的是付出者,成功最多的也是付出者《沃顿商学院

    推荐指数:6.3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三种社交风格的人当中,失败最多的是付出者,...

  • 获取与付出

    红梅老师:有位男士决定离婚,原因竟是:妻子一年到头买买买,钱不够就跟他要要要。恋爱时以为,这毛病结婚后就好了。不料...

  • 互利与互信

    开宗明义,在我方定义中互利即双方有利益交换,我们所说的利益可以是客观事实上的实在收入更可以是精神上获得的一丝情感安...

  • 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互利共赢,你付出的越多,对方付出的也会增多,双方都不吝啬付出,那必然是良性循环,双赢。反之,...

  • 弟子规之泛爱众5

    原文: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理解: 付出与与收获一定要分清楚,付出要多,获取要少。 如果一个人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付出,获取与互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cz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