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讨论,三种人的基本世界观和行为策略,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并站在「付出者」这一边。本书认为,「付出者」是更加成功、有效的「社会生存策略」。
付出者可以成功吗?
从社会现实观察,「付出者」常常因为要帮别人的忙,常常处于公司的底层。但《Give and Take》则举了个反例,发现在成功人士里,「付出者」的的比例也相当的高,远远高于互利者、索取者的比例。
他列举了很多名人作为例子,这些名人无一例外都是付出者。只不过,上没有调研针对世界前 500 名富豪,来甄别其中「付出者」的比例。但这些例子,还是说明了,作为一名「付出者」还是可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作者还由此提出了一个假设,「是否付出者的策略,可以让人保证更加重大、长久的成功呢?」
接下来,他开始论证在保证事业获得成功这方面,「付出者」有怎样的优势。
是什么令「付出者」成功
付出者的动机:非常在意自己的工作为别人提供的好处。
在社交关系方面,付出者因为更注意和认同他人的价值,将比互利者、索取者更容易被人信任,此外,付出者与朋友的关系是长期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贬值。
付出者在长期的行动当中,将收获到他人发自内心的接纳、尊敬、信任,而且由于愿意把功劳归为别人,因此无形的社会资本只会有增无减。
付出者对待别人并无差别,这让他们比互利者、索取者更加早地接触到更有潜力的合作伙伴。而这些合作伙伴会因为信任,将未来给付出者更大的回报。
付出者的长期竞争优势是:信任。因为「信任」而带来的长期回报。
站在「时间」的角度上,付出者具备更强的优势。因为他的社会资本会不断积累和增强。
如何避免「付出者」失败?
付出者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而遇到工作枯竭症。感觉自己的心力完全被刮干净,失去继续往下做的动力。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方式来应对:
- 集中付出行为到同一个时段,节约精力。比如,志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周六完成。
- 继续付出行为,但将精力、时间付出到不同的项目上,让自己在另外一个项目获得对付出价值的肯定。
::「付出者」的劣势是容易成为「垫脚石」。::
付出者会因为强烈的利他动机,容易变成一个宁愿损害自己利益的「完全无私型付出者」。也因为强烈的利他动机,在遇到困难时为了避免麻烦别人而宁愿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也因此容易遭人利用,成为「垫脚石」。这一点特别容易让付出者陷入被动。
《Give and Take》中提出强调,在「利他」的同事,也强调「利己」。但和「互利者」不一样,可以做在利他时,同时又利己的事情——但不是基于「交换」的方式来做,而是这么做本来对自己就有利。
EFF7EF1E-6E30-4239-9FFB-BF56E975E710.png另外,通过真诚的交往,有效地发现身边的「获取者」,避免成为获取者的垫脚石,这一点尤为重要。另外,可以用「慷慨的针锋相对」策略,来处理与获取者之间的关系。
DEEA103B-9766-4017-A6C6-AD88F74BCC25.png想法
-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 NBA 选秀的方法,但在国内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依然是个无底洞,而起码 NBA 的选秀一种公开透明化的方式,让教练得以穿破黑幕。所以,伟大的教练是如何选拔球员?是否可以有启发呢?
- 迟疑、免责声明的「无力沟通风格」居然是赢得支持、影响力的关键吗?
据我所知,「销售」这样的行业里面,能否与客户保持一种「Give and Take」的关系么?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销售也可能成为一种「付出型」销售吗?通过「倾听型」的对话方式,付出型的销售人员可以打开客户的心房,真诚地了解客户的想法,并提供有效的销售建议。而「支配型对话」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 想起了英国一个监狱餐厅,里面的厨师长为了让里面的罪犯改过自新,持续运营着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本身的收益会持续投入到餐厅的运营活动,和支付罪犯的薪水方面。这个厨师长,将教会这些罪犯厨艺,同时还联系当地有名的餐厅合作,让这些罪犯中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可以在出狱后直接到相应的餐厅工作。可以说,这个厨师长不光提供厨艺技能,还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是「付出者」。但不是全然不顾自己的「付出者」,他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让罪犯明白在接受教育期间,不能够再犯事。而且这个规矩执行得很严格,一旦发现禁止的行为,警告两次,第三次直接失去资格。
- 有什么伟大的人是付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