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这是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开篇的第一句话。
莉迪亚到底去哪里了呢?
母亲玛丽琳依然像往常一样,在莉迪亚的早餐旁边放上一支削好了的铅笔;父亲詹姆斯正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收听近来的最佳新闻;哥哥内斯边从楼梯下来边打着哈欠,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妹妹汉娜坐在厨房角落的一把椅子上,一片片地吸着碗里的玉米片。直到大家都发现莉迪亚不见了,母亲才开始四处寻找,父亲才开始给莉迪亚的朋友打电话。可是,只有内斯知道,莉迪亚没有朋友。
几天之后,人们在附近的湖里找到了莉迪亚的尸体。
16岁的花季少女为什么会溺死湖中?在这本书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突然明白,爱,要有限度,有时候,过度的爱也是一种束缚,更甚至是一把利刃。
岁月有情,告白无声伍绮诗说:“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莉迪亚的父亲是从小活在旁人歧视中的美籍华人,母亲是一位追求与众不同,想要当医生的白人,种族的差异让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阻碍,玛丽琳的母亲说:“这样不对,你们在哪里都不会合群,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可是,他们依然在一起了。
婚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而这三个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却值得让人深思。内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努力之余,父母却是一带而过;莉迪亚不愿得到父母的关注,却从出生起就成了全家的宇宙;只有汉娜可以如愿以偿,不愿意得到父母的关注,便躲在房间的角落,默默地注视着所有人,洞悉着事实的本来面目,却依然无能为力。
所以伍绮诗选择了汉娜,在故事的结尾,让最年幼,最单纯的汉娜揭开故事的谜底。
母亲希望莉迪亚将来可以当一名医生,完成自己年轻时的梦想,父亲因为莉迪亚是几个孩子中长得最像美国人的一个,希望她可以融入环境,抹去自己年轻时受到的歧视和自卑。于是,莉迪亚的生活就像她投入湖中的那一刻,苦闷,压抑,让她透不过气来。
当莉迪亚16岁时,她仍然看不懂物理和化学,在父母的期望下,莉迪亚面对自己讨厌的东西时,却要报以微笑。唯一和她一样感到孤独且懂她的哥哥,却要在这个夏天离开,迫不及待地离开这个家,奔赴哈佛大学。最后的依赖走了。于是她开始变得叛逆,抽烟,甚至找整个夏天都和她在一起的杰克做爱,意料之外,这个所有人眼中的坏孩子——杰克,拒绝了,原来,杰克喜欢的是她的哥哥内斯。
后来的某一天夜里,她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掉进湖里,一点点向下坠落时,是内斯将她拉了上来。她相信,她一个人,也可以的。于是,她开始找回自己。明天,她要告诉父母,她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了。
莉迪亚走向了湖心,带着希望沉入湖底。
岁月有情,告白无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却远远不止悲伤。
这是母亲对玛丽琳跨种族婚姻的告白,这是杰克对内斯隐匿的感情的告白,这是玛丽琳对詹姆斯不弃的爱情的告白,这是莉迪亚对父母满寄期望的告白......
《无声告白》作为美籍华人伍绮诗的处女作,六年磨一剑,出鞘剑锋芒,刀刀见血,直抵人心。笔触越是温柔细腻,越能反衬出故事的悲痛所在。伍绮诗将每个人视角下的遭遇与感受编排的错落有致,细节之处游刃有余,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与自己的灵魂产生共鸣。
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关于种族,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友情,每一点都能在我们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每个人的灵魂都应该是自在的,每一个灵魂都该有自己的追求。孩子,并不是附属品。灵魂,都该独行。
“一定是彻头彻尾的错了,才知道要重新来过。”
岁月有情,告白无声最后,分享一首纪伯伦的诗,希望生命有所期待,生活有所承载,岁月有情,告白无声:
《致孩子》
孩子实际上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只是经你们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所能荫庇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地去模仿他们,但是,不要企图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你们是弓,而孩子就像弦上向前射出的、有生命的箭。
射箭者看见了苍茫路途中的目标
便用力将你弯曲--拉满弓,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应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而欢欣喜悦;
因为他不仅爱那射出的飞箭,也爱手中握着的、稳固的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