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黄河泛滥理应扩宽河道降低水位,潘季驯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黄河泛滥理应扩宽河道降低水位,潘季驯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作者: 陈序勇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08:36 被阅读0次

1588年,万历皇帝正焦急的跟大臣们讨论着黄河治理的事情。这黄河老是泛滥,黄土沉积于河底,一旦雨季降临就容易造成水位上涨,导致河水越过河堤,涌向无辜的百姓那里。万历皇帝着急的不是黄河泛滥的严重性,而且朝廷中竟找不出合适的人去治理这黄河。去年还派了一位大臣前去治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治理的想过很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泛滥地区

万历皇帝在龙椅上看着大臣们的讨论,虽然不确定是否有结果,但还是耐心得等待着。

“臣建议由潘季驯担任都御使,前去治理黄河。”一位大臣突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其他大臣都吃了一惊。

潘季驯,原本是专门治理黄河的大臣。但是前几年因为张居正的事情向皇帝求情,被其他大臣诬陷为张居正的同党,被削职为民了。一个被皇帝降为百姓的人,怎么可以继续担任朝廷大臣呢?

申时行听到这个名字,觉得是一个机会。前面皇帝也说过应该由一位“老成才望”的人来担任,这潘季驯正好合适。他示意给事中向皇帝继续推荐这个人。

申时行

没想到万历皇帝这次爽快的答应了,复用潘季驯,为朝廷治理黄河。

潘季驯在嘉靖四十四年开始,就参与治理黄河,多年的治理经验让他在这一方面有独到见解。很多人对于黄河的治理建议是扩宽河道,让河水流得顺畅一些。而潘季驯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水流变慢,泥沙更容易沉积下来。黄河之所以泛滥不就因为泥沙沉积过多吗?现在的治理关键还是在如何减少河底堆积的泥沙。

潘季驯“束水攻沙”

潘季驯提出了“建堤束水,以水攻沙”八字治理方针。对的,你没有听错,潘季驯要求的是收紧河道来治理河水泛滥。其实收紧河道必然会让水流加急,这样水流会带着泥沙往前面冲,直至将泥沙送去大海。原本沉积的泥沙也会因为汹涌的水流而被带起,一同流走。

束水攻沙

潘季驯的这个想法确实很新颖,但也非常有效果。为了增加水流速度,潘季驯还会将其他河流改道流入黄河,以增加河水的流速。当然,收紧河道后在河水汹涌的地方肯定会出现冲破河堤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潘季驯提出了在这些地方故意留出一个缺口,然后在这个缺口之后筑起第二道、第三道“遥堤”,与原来第一道河堤形成一个内湖。河水势必突破这个缺口向内湖聚集,但那时水流已经减缓,可以储存在这个人造湖里面。

人工造湖

无法有效清理黄河堆积的泥沙,导致黄河泛滥的问题一直存在。大多数人的着重点是怎么防止水溢出河堤,所以是拼命加高河堤或者扩宽河道。潘季驯却能够着重于清理泥沙,让高速的河水来带走泥沙,清通河道;其中还制定了预防汹涌的河水不受控的问题,这个他治理黄河方面胜过他人的地方。

相关文章

  • 黄河泛滥理应扩宽河道降低水位,潘季驯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1588年,万历皇帝正焦急的跟大臣们讨论着黄河治理的事情。这黄河老是泛滥,黄土沉积于河底,一旦雨季降临就容易造成水...

  • 潘季训治水

    万历年间,黄河大患,河南更是连逢水患,工部特拨二十万两白银,重新启用潘季驯修整河道,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还专门...

  • 春日南河道

    南河道,兰州市泄洪人工水渠,黄河水位高涨时,黄河水会沿河道流向东岗又汇入主河道中。春日来时,南河道两傍各种花卉盛开...

  • 潘季驯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入仕途,授九江(今江西...

  • 算命先生与鬼

    绥德县城区被大理河隔开,大理河水位不深,河道也不宽,慢慢悠悠流向无定河,再汇聚到黄河。大理河上游架着一座桥,俗称“...

  • 《进击的智人》洪水与华夏

    青海喇家遗址表明上古时代地震-堵住黄河河道-形成堰塞湖-黄河水位升高-大坝崩溃发生洪水 B.C. 6500-300...

  • 潘季驯(续一)

    首任河官 潘季驯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宦官专权,国力衰微,水患频繁,民不聊生。 嘉靖四十四年...

  • 潘季驯的教训(1)

    明嘉靖四十四年七月的一天,佥都御史潘季驯接到朝廷任命他为总理河道,协助工部尚书兼总理河漕朱衡抢险救灾的任命书。因为...

  • 天下长河:于振甲好心办坏事,为何没有受到惩处,反倒官升一级

    桃源县令于振甲率领乡民,不顾河道总督的劝阻,拼死护堤,保住了桃源县不受黄河泛滥的侵袭。但是黄河下游却因决堤而出现了...

  • 潘季驯的教训(3)

    潘季驯一生四次治河,前后历经二十七载。他“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风霜,″虽历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河泛滥理应扩宽河道降低水位,潘季驯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kd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