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

作者: 柏_青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07:02 被阅读0次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入仕途,授九江(今江西九江市)推官,宦海浮沉,累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到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二十七年间,他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官名,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员),负责治理黄河、运河将近十年之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著作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治河专家,也是明代治河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隆万之际,经他治理后,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

明王朝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并完成会通河等河段的改造和疏浚工作后,京杭大运河便成了赖以维持统治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但是,当时黄河下游却十分紊乱,主流迁徙不定,或者北冲张秋(今属山东阳谷,明代会通河与大清河交汇处)运道,或者南夺淮、泗入海。到了嘉靖前期,黄河下游主流是走的“南道”,即自今河南开封而东,到江苏徐州注入泗水,南流到淮安汇淮河,流入黄海。而京杭大运河系南北流向,在淮安一带和黄、淮相交,而淮安至徐州的五百里一段以黄河为运道。这种黄、淮、运相交错的局面,有其有利的一面:当徐州以南运河水量不足时,可以得到黄河水的补济;也有不利的一面:当黄河泛滥时,会造成运河淤塞,漕运中断。长期以来,朝廷一直把保证大运河畅通作为治黄的方针。后来,又出现了“护陵”任务,即保护凤阳、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的祖陵不被浸灌。于是,又提出了“首虑祖陵,次虑运道,再虑民生”的治黄方针,采取了“北堵南疏”和传统的“分流杀势”的治黄方略。所谓“北堵南疏”,就是修筑加固朱氏祖坟所在一岸的大堤,而任凭黄水向另一岸泛滥。所谓“分流杀势”,就是把黄河水向多处分流,以减轻洪水对运河的威胁。这种消极保运的治黄方略不仅不能兴利,反而播下了更大的祸根。到嘉靖晚期,也即潘季驯治河前夕,黄河下游在徐州以上竟一度分岔十三股南下,河患十分严重。六年间,负责治河的官员接连换了六人,灾害依然如故。

相关文章

  • 潘季驯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入仕途,授九江(今江西...

  • 潘季驯(续一)

    首任河官 潘季驯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宦官专权,国力衰微,水患频繁,民不聊生。 嘉靖四十四年...

  • 潘季驯的教训(1)

    明嘉靖四十四年七月的一天,佥都御史潘季驯接到朝廷任命他为总理河道,协助工部尚书兼总理河漕朱衡抢险救灾的任命书。因为...

  • 潘季驯的教训(3)

    潘季驯一生四次治河,前后历经二十七载。他“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风霜,″虽历尽...

  • 潘季驯的教训(2)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回,被蛇咬了两次的潘季驯多了个心眼。他跟皇帝叫起了板,讲起了条件。万历皇帝也不...

  • 潘季训治水

    万历年间,黄河大患,河南更是连逢水患,工部特拨二十万两白银,重新启用潘季驯修整河道,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还专门...

  • 外行能干内行活吗

    潘季驯,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浙江吴兴人,明清两代最伟大的水利学家。 这位兄台高考成功后被分配到江西九...

  • 被湖水吞没的洪泽镇

    洪泽湖是我国的第四大淡水湖,它因黄河夺淮入海而形成,而使它真正成为第四大淡水湖的还是人为原因,那是明万历时期潘季驯...

  • 驯龙高手――英雄之路

    《驯龙高手》是我候特别喜欢看的一部电影,自从他出了第一季,和第二季时,我都是最先跑进电影院去看的。《驯龙高手》1、...

  • 【连载】当我开始偷偷的想你-第二章(3)

    季安用力推搡潘忍冬,他的力气却大得惊人。潘忍冬将她箍在怀里,像要把她揉进自己骨血里面。 “季安,我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潘季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cm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