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成语: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成语一: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成语二:正心诚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道理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成语:修身齐家--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成语: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原文:《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有品德的人无时不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成语:无所不用其极--原意是指尽一切努力,来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现指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含贬义)。
原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这是因为君子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成语:没世不忘--去世了也不会被遗忘。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文: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
成语:无所不至--没有什么不去做,也指无处不到,还指没有什么没做到。
原文: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成语:心广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原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译文: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
成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原文: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译文: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但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滋味。
成语一: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成语二:听而不闻--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译文: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
成语: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原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这正如说话悖逆道理,也会有悖逆道理的话回报;财货悖逆情理而来,也会悖逆情理地失去。
成语:悖入悖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生产财物也有正道: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消费财物的人少;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勤奋,消费财物的人节俭。这样,国家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了。
成语:生财有道--挣钱有合乎道义的办法,后形容挣钱很有方法。
《礼记·中庸》
原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译文: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更要谨慎。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成语:喜怒哀乐--高兴、愤怒、悲哀和快乐这四种感情。泛指人的各种不同感情。
原文: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成语:肆无忌惮--恣意妄行,毫无顾忌。
原文: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舜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从人们浅近平常的话语里分析其含义,不宣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成语一:隐恶扬善--宽厚地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
成语二:执两用中--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
原文: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失之矣。
译文:颜回的处事为人是这样的,他选择中庸之道,得到了一种好的道理,便牢牢地记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成语:拳拳服膺--将道理、箴言、使命、责任坚定地奉持、铭记在心。
原文: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能坚持操守至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成语:至死不渝--到死都不改变。
原文: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成语: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羡慕这以外的事情。
成语:我行我素--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
原文:故君子居易以俟(sì)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成语:行险侥幸--冒险行事以求得意外的成功。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成语一: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
成语二:行远自迩--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原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译文:这样的贤人在世,这些政事就能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成语一:人存政举--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成语二:人亡政息--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不在其位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做成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成语:困知勉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有了知识就努力实践。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译文: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成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
原文:送往迎来,嘉善而矜(jīn)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译文: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怜恤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
成语:送往迎来--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成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原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成语:人一己百--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原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译文:万物共同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成语:并行不悖--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