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成长路上,学习一直伴随我左右,因为学习让人摆脱空虚,找到自信和动力,而且让自己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能更好的胜任工作,但有时觉得学习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明明自己在上面花了很多时间和心力,但效果总一般,为什么?
因为学而不能得,就是在学完后,在对知识的运用上和自身的提升上,总让人很遗憾,自己也曾去追寻过答案,比如学习的时候做笔记,要分析总结,比如要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等等这些,但一个因为思想意识不足,另一个方法存在问题,搞着搞着又回到了原地,始终得不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如何更有效的读书,让自己看过的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呢?这次在美国作家乌尔里希·伯泽尔的《有效学习》一书中和猫叔关于求学中的两场分享中找到了答案。
这次我重点介绍书中和分享中关于如何让自己得心应手的运用所学知识的几点方法。
1
动机
利用人的本能主动思考知识和技能对我们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那动机就有了。在这里作者提供了一个找动机的方法,那就是学习微调,主要意思就是我们有时换一个思维角度建立学习与自身的关联性,就能主动找到学习对于自己的长远意义。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对需要学习的内容会产生一种场景化冲动,但这种冲动短暂,易被打扰,如果主动思考并探索,找到他对于你自身的价值,让自己认为值得去做,那他会越来越内化,成为深层冲动,深层冲动让我们可以花费数十年甚至一生去追求你认为对你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主动把所学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自己的方式再现这些知识,领会知识的内涵,能充分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动。而且主动参与可以激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维,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更深入的理解让知识内化为潜意识的东西,在再次使用时能更熟练,且更容易有创造性思维产生。
不断思考并探索事物对自己的价值感,你的学习便有了深层次的动力。
2
实践
实践与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把你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你的运用反过来又激发你学习的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果你所学的知识是你工作所要用的,那在工作中运用是最好的实践,那如果不能在工作中实践,那怎么办呢?
首先是自我解释,当学习一门知识时先用概括的语言向自己介绍这个知识,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所概括的知识自己能不能听懂,有没有完全理解,同时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刚才读的是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关联?我以前是怎么理解这些内容的?
其次是教,当你学完了,你就可以主动要求去教别人,给别人介绍这个知识,因为只有你自己对知识理解透彻了,并能用清晰的思路把他表述出来,你才能让别人懂,而这些都需要你深度理解知识内容。然后看你教完后,别人能不能听懂,对你教的知识有没有大概的印象等等,再根据别人对你的反馈再学习,甚至你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买你学到的知识。
3
反思
温故知新,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反思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要克服过度自信,盲目的过度自信,让自己变得懒惰,止步不前,而且可以让自己停止对知识的探索,那怎么知道自己是过度自信呢?那就是去用,去教,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短处,让你更清醒。
其次就是找到这个方面的专业人士跟他近距离交流,让他给你指导,这是一种强反馈,在跟对方的交流中,你能精准找到自己的弱项,找到自己理解不透彻或者理解错误的地方,同时对方也可以教你更好的掌握方法,这种针对自己弱点的进一步学习,最终的进步应该是飞速的。
最后就是学习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间隔时间段再重复学习。根据人类遗忘的规律,我们学习新知识后,就必须及时有效的复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学习内容适当进行适当或简单的记录,之后深入思考并询问自己理解不透彻的细节内容,在再次重复学习时会更有针对性,效果要更好。
总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并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应该是不会很舒适的,因为你必须不断进行有效的深度思考,但掌握了他的方法,你的学习会事倍功半,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成为学习的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