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些什么呢?”今晨醒来,大脑自动检索出这个问题。每日写文成为一种“魔怔”后,反射弧自然给我来了个每晨一问。
哈哈,可怕可怕。
是不是写什么类型的文字多些,平台就会推荐相同类型的文多些。近来的推荐,“古文”占据90%。刷刷刷,都是。
“哇,我想看点趣闻趣事儿,拜托了简书!”
索性,今天万万不能再写《论语》读后感了,得给大脑呼吸点新鲜空气呀。
于是,乱逛。跑简友的评论区,找找有眼缘的名,看看有眼缘的字,寻寻有眼缘的友。这样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毕竟,大家所起的笔名与书写类型、风格都是自成一派的。
不过,还真让我找着了。一篇有关日常(绝不会被打扰的)读书圣地的文。不错,颇有兴趣。文章果然也没让人失望,还算是个小惊喜。
这个圣地,竟是自家厕所。听着是有些不雅观,但也无伤大雅嘛。笔者多在圣地读小读本,简单快读。这甚至是很多名人的读书妙招。真是有趣。
文中还提及:当下国人读书,太追求仪式感了,非要来个洗手焚香、沐浴更衣。布置好整体氛围,下一步呢?该是拍一张发朋友圈了呀。
我也跟着文章,忆起那段改变自己的经历。
曾在机场候机时,为了打发时间,我读起随身携带的读本,这是如今已习以为常的事。但对那时的自己来说,是要付出勇气的。因为,当时真觉得那样子的自己,是格格不入的“异类”。比起读,刷才是大多数啊。
读着读着,思绪被坐在正对面的,两位中年男士的对话勾走了。他们衣冠楚楚,也有些知识分子的派头。(看来自己也是不专心,不然怎能偷听他人对话。)
“在这样的地方读书,能看得下去吗?”
“就是,我觉得一点用也没有。”
“书哪能在这种地方读。”
只记得这几句了,后来就不再听了。
其实,真得感谢那两位男士,给了那之后的我,莫名的勇气。也让我因为这厚脸皮,结识了不少同流合污的狐朋狗友。
我丢了本有的担惊受怕,所到之处,想读便读,不想读便不读。我发现,还是会有人用不一样的神情瞅瞅自己,偶尔还是会遇见一两个“指点江山”的人。
但那又怎样呢?
我读,因为我爱;你不读,因为你不想啊。
晚安。
2019.4.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