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春翔(1910-1991),1935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中国当时最高的艺术学府,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同为林风眠先生的高足。可唯独他生前寂寞,身后扬名。有人把他比作凡高,说他留于世的作品远比他在世时更熠熠光芒。
48岁时,他前往美国留学。二战后的美国相对经济稳定,而当时的欧洲经历二战,经济萧条,大批艺术家迁到美国。在美国画廊业的推动下,纽约成为西方各种新潮流派滋生与活跃的中心。受抽象表现主义理念的影响,刚到美国那些年,他把欧洲画派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结合起来,一度受到美国艺术界的重视。那时他的画的颜色都非常的艳丽。到了后期,他改变方向,渐渐地从油画上转到了水墨画上的创作,越发突出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尝试着自己的想法,开始用宣纸做画,力图探索中国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其实所谓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从来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考虑。而外国艺术家通常只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画家力图表现的概念是画的精髓,他们不会想到和你的什么中国水墨艺术融会这个问题。水墨画这非当时美国画界的主流,所以他后来一直只得在艺术中心的边缘徘徊。有评论说,他的油画“已受美国艺坛青睐,然而执意回归水墨,注定了被遗弃的悲剧命运。”

是的,他的性格是固执的,他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油画技巧在美国艺术界获得很高的地位,但他没有这么做。他一生都在探求自己所认定的中国艺术之路,如何让中国墨韵进入西方艺术的殿堂,能够被世人所欣赏;如何进行中西艺术结合,但怎样结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尽管他身在国外,内心却是一腔中国魂。他的人格站住了,所以你能在他的画里看到一种飘逸和自在,而作画时的洒脱就是一种心情的表现。
对故土文化精髓与中国人文精神的追寻,是赵春翔艺术创作的巨大动力。父亲是个学者,于是他从小在吟诗作画的生活中熏陶,受知谨书香的家风影响颇深。青年时又在中国西北住了很多年,在那文明的摇篮里,大漠的石窟、塞外的风云、铁骨壮士的悲歌豪情无不给他的血液渲染了很强烈的中国骨风。

在美国,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画画、读书,外加钓鱼。他家门上有六道锁,可以想象一个长期孤独生活的人,常常是没有安全感的。可他就是一个人在纽约住了32年。为了坚持自己的理念,他直到65岁之前,始终在一家小公司当设计,为小商品画图案,而这些小商品都因为图案的精美都相当热销。他从不愿意明说这份有损艺术家身份的工作。但正是靠这份工作,他的生活才有了着落,能够租得起自己的小画室。在海外的中国画家,他们的奋斗之路,都是要进入一定规格的画廊,由画廊代理经营,进而赢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适应画廊的要求,可能被机会垂青而成功;不适应画廊的要求而偏执自己的做法,很可能永远得不到机会,一生默默无闻,生活清贫和孤寂。赵春翔属于后者。他始终没有与画廊进行过合作,也没有印过一本像样的画册。有位美国同行对他说:“赵春翔,不是你的画不好,而因为你是个外国人,那些画廊要先收购了我们的画才会考虑你的。”直到1991年,他的第一本大型画册才在香港出版,但那时他已经溘然辞世。

作为旅居国外的打工者和穷画家,他饱尝种族歧视、委寄他檐、异地思乡的滋味。他写过这样一首诗:“零零海外家国泪,落叶回旋难寻根。总是秋风泪如刃,先伤游子心。”他很清楚,华人艺术难以被西方的艺术界所认可,除了文化差异和种族歧视,艺术世界内的强势文化和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很大关系。

传统的中国画总是用一种直接的语言来表达语言,而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中,很多东西是没有特定的意义。比如一个圆,它可以是个太阳,也可以是其他;那些线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诠释。在读画者的眼里,怎样的理解都是合理的。“赵春翔总是习惯于在画面中同时使用中西绘画体系的不同语言,中国的纸墨加上西方的画布、油料,中国的水墨写意技法加上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中国传统绘画的母体如松、竹、梅、卦像、太极图等,加上西方现代绘画的母体如同心圆、几何形、光谱色彩、立体主义构成等。”概念鲜艳的荧光色、充满现代感的几何图形、新型亚克力材料,这些从来不曾在水墨画中出现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以一种奇妙的状态共存。作品中可以看到自由肆意的勾画和泼墨的运用,在挥洒自如中透现着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特质,颜色却有似中国古代彩陶那样活泼。
赵春翔一生的艺术探索之路表达的是他那西方化形式所包裹的,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国文人的心灵投射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或许这对现在以及以后那些同样思考着中国绘画蓬勃之路的艺术家们是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慰藉和推动。

附:抽象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1940年代~1960年代),又称纽约派(NEW YORK SCHOOL),以波洛克为首,控制美国绘画直到波普艺术的出现,也对欧洲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画风表现一种虚无的境界。不过那些画派成员最后不是自杀就是死于非命,结局都很凄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