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八怪”中,金农被排在了首位。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农的学识修养很高,在诗书画印、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堪称名家。
在书法方面,金农自创了“漆书”,有别于当时社会流行的“馆阁体”。
所谓“漆书”,当然不是用油漆写书法。金农把毛笔的尖剪掉,蘸着浓墨,以隶书为主要体势,写成的字横粗竖细,有雅拙之趣。
因为字体像油漆匠用刷子刷出来的一样,所以被趣称为“漆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5ae02dc40d23ed48.jpg)
金农擅长的领域太多了,绘画甚至不是他最擅长的。他是五十几岁才开始专注于绘画。
不过,由于他的学养极高,金农的绘画作品在品味和格调方面在“扬州八怪”中无人能及,这也弥补了他在绘画基本功底上的不足,从而稳稳地占据了“扬州八怪”的首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0ce9a118c7a034fa.jpeg)
再说说金农的生活经历。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1687年生于浙江杭州。
金农小时候家境还是不错的,他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年轻时的金农就因为出色的诗文而盛名一时。后来,他师从何焯,在何焯那里见识了大量的书画作品、金石文字。
三十多岁时,金农离开家乡四处游历,观名胜古迹,寻访金石。
金农一直是金石学的狂热爱好者。
“金”指的是金属文物,一般来说是古青铜器、兵器、玺印等等。
“石”呢,就是刻在石头上的,比如石碑、摩崖石刻、石质造像什么的。
清朝时金石学十分盛行。甲骨文在晚清被发现,就与发现者有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有关。
再说回金农。
金农整整游历了十五年之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当时金农的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为了筹集旅游经费,金农在寺院、友人那里四处蹭饭。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一个生财之道。就是召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会乐器演奏的,有会雕刻砚台的,有会书画的,在一起组个团,每到一个地方就摆摊叫卖,以此筹措资金,再去下一个地方。
1736年,50岁的金农被推荐应试博学鸿词科。
我国古代自唐朝开始就出台了一个政策:各地方上特别有才华的人,可以通过举荐,不参加科举,直接去京城应试,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做官。
这就是“博学鸿词科”。
但是这样的机会不多。
金农得到举荐,乐颠颠地出发了,但是到京城却落了榜,灰头土脸的又回来了。
金农的仕途梦就此破灭。
此后,金农专注于绘画,辗转于杭州、扬州等地,以卖书画为生,今天我们所见的他的画作多是晚年所作。
金农的绘画题材很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涉及。
而且,他的几乎每幅画作都有题字。题画内容广泛,给画作拓展了画外之意。
晚年的金农,因妻子和唯一的女儿先后过世,伤心之余,遣去小妾和仆人,独自寄宿于寺院,直至终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