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171/679079c97e5b2660.jpg)
01
吝啬的公司居然继一周的居家办公后让我们继续居家,充分证明了领导们爱惜生命(贪生怕死)。六点多做完了工作后,做了顿饭吃,洗完澡七点,算了算到十点还有三小时的自由时间,于是久违的打开了英文网页学习了一下工作相关的英文。
刚开始的十分钟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尽管干的是翻译这行,但看到英文网页,尤其是不熟悉内容的网页依旧十分心烦。撑过了十分钟就好了,总结一下实用文体的经验,逐渐有了一些学到东西的乐趣。
我突然想到之前怎么在心里逼迫自己学习,都不想学,大概是学习材料没找对,打心底里抗拒我们公司自己内部人改的东西,觉得不够原汁原味和地道。今天看原汁原味的英文手册,才激发出学习动力和进步乐趣。
或许就不该逼自己学习,学习本就是符合上进本能的一件事情,学不进去不一定是人的问题,有可能是学习内容的问题。
学习学的进去的内容就好了。
02
最近十天看了一部电视剧、N集综艺和无数短视频后,突然有一天恢复了看电影的心情,于是看了《甜蜜蜜》和《花样年华》两部电影,甚至还看了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
可以说近几个月都没有看完一部一个半小时电影的耐心,但在居家办公的这段时日居然可以重拾,也是不错的心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看完一部电影的耐心都没了,所以现在重新有看电影的耐心,就觉得十分珍惜。不知道这种耐心什么时候就没了,但一部好电影搭配好的电影解读,一套下来的确能有不宜对人语的精神高潮。
《甜蜜蜜》看完后,有些意犹未尽,搜电影解读,有一句话写的好到击穿我的天灵盖:
那些最痛苦所以最深刻,最孤独却又最闪亮的日子里只有李翘。
这系列解读有五篇,这句话最深得我心。
但这句话没有加粗,很显然不是作者最得意的笔触;作者加粗的是一些比喻,我大概能看出作者写出这个比喻后的小得意。表达和接受是两件事情,最打动读者/观众心的可能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两句话。
我也在心中告诉自己,不用一味追求高明的比喻或者磅礴的引经据典,打动人心的文字/情节就是好的文字/情节。
03
收听电台和知识频道的心也重新被唤醒了,最近喜欢听范湉湉的电台,这位奇葩说出身的影后冲击人像一座挖不完的宝矿,十分钟的电台里面能有四五句触动我的金句。
我突然想到之前听余秋雨讲中国文化的节目,听了六期就没听了,不是因为讲得不好,恰恰是因为讲得太好了,所以完美主义作祟——我要求自己用学习专业课的态度,每一讲真正吸收了再听下一讲。
这就导致古代文明的埃及篇听完后,我要求自己看相关的埃及纪录片,做了知识延展吃透后再进入古中国的学习——结果埃及纪录片时常不想打开,中国文化的学习也始终不能继续。
哎,想要学好学扎实的心是值得肯定的,但要讲求实际(注意力分散、学习热情转瞬即逝),这种情况下,完美是完成的敌人。
所以不要想太多,不要预设太多条条框框,学了忘总比不学好。
04
现在看一本书总是看一部分就放弃了,再打开新的书;看电影也是,看到一半没有耐心看完;甚至打开电影这个动作本身都伴随着怀疑:会不会另一部电影更好看呢?
想通了对余秋雨先生节目的态度后,我决定也谅解自己这种一本书看几页就放弃的行为。注意力和情绪都是暂时的,那就顺应当下的注意力程度和感兴趣度,想看完就看完,看得没意思了被新的东西吸引了兴趣,那就跟随着新的兴趣。
强求自己专注而不能,这样带来的挫败感反而会折损对事情的兴趣。对事情的兴趣就算很短,很多个短的兴趣也能给心灵开很多窗口,比干坐着不学习、空想、忧虑迷茫生气等还是要来的有意义。
“怎样都可以”可以作为当下注意力不能长时集中的解药:看书也可以、看短视频也可以,看书不看完也可以,短视频看腻了去看看电影也可以;想看书,但看了十分钟就没兴趣了,就此放弃也可以。
05
有的时候在某个瞬间感觉和朋友聊天无话可说,那就不要硬说,沉默不会减损友情,没话硬聊会。
要尊重自己的心情和聊天本身的氛围及节奏。
06
早上和朋友聊天,聊到网络交友,她说迄今为止她在网络上交过三个朋友。
这里的朋友指的是真正见面、可以经常约出来聊天,在生命中占据了一定分量的人。
她邀请我一起听网易云,我说我居家办公,你找你其他朋友去,话题转到了网络交友。我说你很厉害,现在还能交到新朋友,她说,交新朋友可太累了。
我表示能理解,虽然有过两秒羡慕她现在还能交到新朋友,但马上共情了她开启一段新关系之前为大量筛选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不断试错和经历不少尴尬与新鲜感并存的瞬间,同时还要扛住很多货不对板或长期暴露的不堪,所以羡慕很快消失,转而安抚起她最近不想开启认识新朋友开关的低落情绪。
事后我在想,同样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为什么结识新朋友背后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我能这么快get到,但读了不能摸鱼的研究生后找到月入过万的工作还是会让我难止羡慕呢?
有一个很直观的结论,那就是经历。我有过交新朋友的经历,所以很清楚要付出什么;但我没读过研究生,所以目光只锁定在了读出来后能获得的报酬,而无限忽视了背后实验室要熬的日日夜夜,无数时间投入后换来的失败成果,答辩和论文的巨大压力,这就导致我只“羡香不闻臭”。
基于此我谅解自己每次听到研究生找到月入过万工作后升腾的羡慕乃至嫉妒,缺少经历的根基让这点情绪有枝可依;同时认识到自己是夸大好而忽视坏是由于经历所限,也可以矫正这种情绪的强度。
自身经历是理解别人最直观的窗口,还是要多经历、多反思。
世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都能一一经历到,模拟情景、知识迁移、在未接触的经历中寻找熟悉的元素,却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看任何一种生活完美,一定是因为未看见全貌。
自警。
———————————————————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菜鸟翻译。
第N次减肥中,轻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