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已经三十余载,也走过了人生的前半段。从小生长的北京的工薪阶层,九岁时,奶奶生病,瘫痪在床八年,父母的悉心照料,无怨无悔,换来了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词汇—孝道。
九年的时光,身为工人的父母挑起了照顾奶奶的全部重担。看病,吃药,照料奶奶阿姨的全部费用,白手起家的父母,用自己的全力照料奶奶。身为孙女的我看到了父母照料奶奶的全过程,不得不说奶奶瘫痪在床的日子,虽然吃饱穿暖,生存质量并不高,这不能全怪父母,也受当时医疗水平和理念的认识。
奶奶多年的饮食习惯是高盐饮食,国家的当时(九十年代)也对此没有太多的重视,以至于很多人即使已经患上了高血压也不知道,也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不像现在有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可以督促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根源上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几率。
奶奶日积月累的高盐饮食,终于有一天,患上了脑出血。第一次住院,经过治疗后,没有影响生活质量,生活依旧可以自理。身为解放前高中生,念过私塾的奶奶此时依旧可以教我写大字,被二十六位英文字母。
但是后来奶奶再次生病了,瘫痪在床,从开始能在搀扶下走点路到后来走得越来越短,到一点都不走,只能在床旁放个椅子大小便,到后来只能床上大小便。奶奶经历过,便秘,长过褥疮,因为她不能说话,也因为我们一家人缺乏护理方面的知识。
我们不懂得,在当时,国家对此类患者的后期康复意识明显不足,人本身的惰性也导致自然会选择各轻松的对抗疾病方式。子女认为父母生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自然要尽可能多的给患者生活上的帮助。但按照我们现在的理念呢?大大相反,应该让患者尽可能得到更少的帮助,以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比如,在喂饭这个问题上,应该让患者尽量自己吃,不能用筷子就用勺,不能端碗就自己用手扶着碗。
这种康复理念上的进步是巨大的,我也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学到相关知识,才学了医,如果早知道这些,我奶奶的生活质量一定会更高。
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健康教育在逐渐完善,更加强调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更加注重康复医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器材的投入和服务建设,大大提高了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康复速度,改善了这些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些变化不仅对患者个人,对家庭,对国家都是重要的福音。减轻的不仅是经济负担,更是巨大的精神负担,甚至会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引发家庭矛盾,也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只有在根源上,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才能让患者真正体会到国家对人民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二十年前,老百姓不懂,因为受当时的医学发展限制,国家不懂得重视康复医学;二十年后,老百姓稍微懂点了,是因为医学发展了,国家懂得重视康复医学了。
我作为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能做的就是: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在看到患者及其家属在健康理念上,或健康行为中有不恰当的方式时,在可说可不说的时候,多说一句,给到一些专业性的建议,比如,您可能有哪方面的问题,请您出院后去相关科室,做相关检查。目的就是让自己作为一名有温度的护士,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良心更加宽慰,也给国家减轻了负担,因为只有早发现才能早治疗,早治疗才能早康复,也为国家减轻医疗负担上奉献了自己的微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