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期说到,狗为主人叼来拖鞋、野兔的盯视和捕猎者的技巧不论如何娴熟和高妙,都仅仅是条件反射,是跟电脑程序一样并不具备自主性的行为模板。它当然代表了智力,但也仅仅是智力而已,并未表征心灵。因为心灵是灵活的,是充满了个性的,亦即是自主的。整个物种的每一个个体在相同的情况下采取整齐划一的策略,说明它们的策略丝毫不带有自主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是自主的选择呢?
一头猩猩在没有食物的地方对它的同伴大喊“食物”,然后悄悄地穿过茂密的森林绕回到它实际上看见食物的地方。当别的猩猩在所谓有食物的灌木丛里搜索时,它则独享所有食物,无需与别的猩猩分享。
这头狡猾的猩猩用它的行动告诉我们,它知道别的猩猩在想什么,也知道它的行为会让它们做什么。它的所作所为是经过计划的,并且确实有效。
我们不知道猩猩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获得这种能力的,我们只知道大部分猴子都做不到这一点,就像它们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一样。
但是猴子很擅长模仿,而模仿也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没有任何一只狗会模仿人的行为,即使它用后腿站立起来合拢前爪向你“拜一拜”,也并不代表它正在模仿人类的作揖。猴子的模仿不是这样,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里不举马戏团里的猴子模仿人那样的轶闻式例子,让我们看看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认知生物学家安德鲁·怀特的研究。
怀特带领的研究小组训练了四组生活在南非禁猎区的长尾黑颚猴进食蓝色或红色的玉米。他们通过将某一种有色玉米浸泡在长尾黑颚猴厌恶的芦荟液体里的办法,来达到使这种颜色的玉米被猴子抛弃的目的。
训练完成后,研究人员利用成年长尾黑颚猴会成群移居的习性,观察那些移居到选择不同颜色玉米的猴群中的猴子的行为。他们观察到10只雄性猴子中有9只在选择玉米时,会从选择红色玉米变成选择蓝色玉米,或者反之亦然:猴子们往往改变自己的颜色选择以保持与当地群组的选择一致。
我们可以轻松的分辨出长尾黑颚猴两次对玉米颜色的选择具有不同的性质:第一次是基于条件反射,而第二次则没有条件反射那么简单,它在条件反射之外多增加了点什么东西。
鲸也具有模仿能力。比如,座头鲸捕食时一般在水下围着猎物吐泡泡,但在1980年,人们发现一头单独的鲸在这种老方法上添加了新的元素:在撒出泡泡网之前,它会在海面上拍打自己的尾巴。这种响亮的拍打搅动了海面,也许可以帮助猎获更多猎物。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鲸学会了这种被称为尾叶拍水捕食的技巧。最新研究表明,鲸与同物种的其它成员呆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它们学会这种技巧的速度就越快;一头鲸拥有的利用尾叶拍水捕食的朋友越多,它学会这种技巧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座头鲸会传递猎捕行为,之前的研究则显示它们会从朋友那里学唱歌。
除了灵长类和鲸类之外目前还没有发现别的动物具有类似的能力。毫无疑问,这已经是真正的学习,而不再是像对鸡狗那样的训练了。这将被归结于它们比别的动物更发达的大脑。可是如果说这其实已经代表它们具有了心灵,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认为这么说有些不太靠谱?
—— 未完待续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