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鸡汤?简单点,就是温暖心灵、给人启发的文字,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升华出某种道理,能使读者从中有所收获。
但自媒体准入市场的开放性,对鸡汤文的鉴赏,没有中心标准,随主流文章变化而变。部分文章纯粹为了营销,利用鸡汤文随意组装,大大拉低了文章的水平与层次,也让我们对“鸡汤文”这个名词,存在一些偏见。
这个社会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有,我们阻挡不了它的发生,却能遏制它的不良影响。鸡汤文本身不可怕,先入为主的偏见最可怕。
二
为什么需要鸡汤?
信息化的社会,多元化的载体,碎片化的时间,阶段化的受众。信息社会,拼的是对信息技术的核心掌控力,各个阶段的人,都在向信息科技靠拢。之前没有支付宝的时候,照样能活。现在离了支付宝,不说寸步难行,也有失了左臂右膀之感。多元化的媒介载体,具有视野与思维上的冲击力,使得一个手机,能容纳来自各行各业的海量信息。对于现代人来说,刷手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工作占据了核心时间,其余时间被分割,手机类的资源输入,是日常消遣放松的不二选择,也让我们有了“一直在学习”的心理安慰感,这是一种心理补偿。受众也是阶段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阶段,对鸡汤的态度都是不一而同的。但事实是,喜欢的人在宣传,不喜欢的人在侧面、反面烘托,实际上也是在增加影响力。任何一种新生事物,有价值才有发展空间。一句话,鸡汤有市场。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如果鸡汤没有一点价值,会有受众么?那问题来了,价值在哪里?通过鸡汤,你真正收获了什么?
三
为什么有人反对鸡汤?
主要是针对一些粗制滥造、反复咀嚼的文章,分为以下三种:
一、对常见话题的粗劣加工。这些常见的话题,如自律、坚持、选择、过程、结果、执行力、判断力、独立、平等、自由、不忘初心等。看到这里,会不会想问,这些不都是正面话题么?为什么要否定?换个思路,不要被浅层逻辑带着走。对常见话题的粗劣加工,语义偏向在“粗劣加工”上,而不在否定这些常见话题上。首先,我们承认这些标签都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其次,不是话题老,而是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思维领域也一样,穷尽了所有能说的话题,只能再回头挖掘、创新出一些新的闪光点。再次,每个写作者的体会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最诟病的是,部分自以为是的写作者,旧瓶装新酒,原地兜圈儿,相同的话题反复炮制。还以自我为中心,搞所谓的精神崇拜,一味牵着粉丝鼻子走。由坚持用心原创,到最后在金钱的引诱下粗制滥造,对于这样的“写手”来说,粉丝的眼睛是雪亮的,伤的还是粉丝的心。有一部分所谓的爆文写作者,一边在转粉丝的钱,一边却在评价粉丝“水平低”“没文化”“low”,自媒体市场本身就是开放的。希望,你永远不要成为这样粉丝群体中的一员。
二、生拉硬扯式的主题镶入。“前天,朋友跟我聊起一件事……其实,这无非就是选择与努力的问题。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从日常生活出发,由具体到抽象。从引出话题,到点明文章的主题。整个过程,都是很流畅、自然的,也是行文简单又深刻的展开方式。问题是,有些写作者引出话题的方式,合理么?自然么?有没有“一家之言”的感觉?像不像中国传统的言传身教?西方文论中,有个“强制阐释”的问题,意思是为了证明某种理论,改造论据,使得所有的证明材料都符合该理论。说教,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是无法避免的。想一想,写作者受到的启发,是你的启发么?这样的启发能建立联系么?建立的联系一定合理么?说教,不可怕,关键是部分写作者建立起一批稳固的粉丝群后,利用影响力,造就出他写什么都是好文章、说什么都是真理的“繁荣”局面。这不是启蒙,是扼杀独立性与判断力。荣誉与鲜花,在一个不能坚持初心的写作者面前,就是一场对自己与读者的精神杀戮。
三、个人上升为集体,常识上升为真理。“哇,你说的好对!我就是这样……”如此之评论,很常见。鸡汤文的冲击力,不可小觑。刚看到文章的短时间内,会引起强烈共鸣,令受众敬佩不已。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个话题中透露的思想,你有没有也想到过?如果有,那进一步思考,是不是写作者,仅仅、只是用文字写出来了你想的这些问题?再挖掘得深一点,生活中你完全就没一点“自律性”么?生活中你丝毫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么?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也不是loser,这些每个人都拥有的品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识,被部分鸡汤文的写作者间接放大,以他们自己的优秀为例子告诉你,这是集体大众都认可的、毋庸置疑的“真理”,让你熟悉但又没有提炼出文字的观点,从记忆的缝隙里捡起,刺激了你的神经,满足了感官愉悦,让你产生思维认同。真正的写作者,只是在宣扬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从不会强迫读者向他靠拢,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是否觉得对他自己有用。不要被一些“写手”用老油条式的写法,梦蔽了双眼,丧失了判断力。朋友,你很优秀,不需要用鸡汤文中的“真理”来打自己的脸。
四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话,鸡汤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鸡汤文的偏见。
这个偏见,就是已经形成的固化思维。我们必须承认,有些鸡汤,效果不菲,传递了不少正能量。但很多人,一看鸡汤类文章的标题,脑海里整个逻辑的起点,就是“垃圾文章”。即使点开了文章,也带着不情愿的负面情绪,能看进多少?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主题么?不要扮演否定角色,站在排斥的立场看事物,否则你看到只是一面墙,而不是整个世界。
很多年轻人,对父母经常分享给自己的文章,不屑一顾。父母有时并不是真的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大道理,分享文章,就是分享父母的喜悦、对儿女的关心,简简单单一个对话框,传递的不是文字,是感情。我们不要如此苛刻,分析问题只是把问题展现出来,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鸡汤文的话题,确实,几乎已被穷尽,但每个人表现的方式、行文的笔法、文字的张力都不一样,只要能在百无聊赖的时光里,给那些读者一丝丝的慰藉,就够了。只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里,为那些受众宣扬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就够了。写作者又不是盖世英雄,指望自己拿文章拯救地球?一切都由读者评判。
关于鸡汤文的消化,很多人都会遭遇“文章→行动”这样的逻辑中去。假如你喜欢上了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公众号,这些文章里所透露出的标签,如自律、专精尖、选择、独立等,会对你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瞬时性,一旦你立即认同,就会向文章宣扬的标准靠拢。今天文章讲自律给人自由,你马上思考自己是否足够自律,是否配得上文章中的“标准”?于是,你开始行动,坚持“自律”,几天后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贯彻文章中的“自律标准”。明天文章讲选择,给你列出了一二三四条技巧或心得,你马上开始用这些一二三四,来作为自己新的判断与选择标准。长此以往,实验完这个,又尝试那个,原地踏步。这就是消化的问题。这些鸡汤你听也好,不听也罢。优秀的文章,绝对不会渗透着压迫与强制,逼迫你向文章宣扬的东西看齐,关键是你如何消化。这个进步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还是那句话,对你有用的、给你带来启发的,就认同。但不要把认同廉价化,学会建立自己的综合判断力,选取文章中真正能为我所用的东西。一旦把这种肯定、认同廉价化,就会在思维上先肯定,行动上马上付出实践,这些标准、心得真的适合你自己么?对你真的有用么?学会停下来问问自己,“看了这么多鸡汤,我进步了么?”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自我反思,不要轻易被文章所宣扬的价值观俘虏,使认同与行动廉价化。
五
这篇文章,不是站在批判鸡汤的角度上,而是批判那些一味打着宣传、推广、挣广告费而粗制滥造的文章。这个意思,就如同“坏的不是职业,而是人”一样。对于鸡汤文,相信很多人,提起还是会不屑。不屑,你写啊?写得让人点头、服气?优秀的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正能量,是毋庸置疑的,这不用否定,因为是事实。垃圾的文章千篇一律,优秀的文章各不相同。
无论文章是好是坏,不要被文章的价值观,一味牵着鼻子走。鸡汤文不可怕,偏见最可怕。鸡汤文不可怕,如何消化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