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用“简书”写了《扯扯平面设计与UI设计》,今天我要写《扯扯少即是多》,假以时日就成了“扯扯系列”。以前写文章都是深思熟虑,文字惜墨如金。“扯扯系列”则不同,但凡有点体悟立马写出来,文风(如果有的话)也偏流水账。
开始说正事儿。以前�工作中新项目居多,都是v1.0。设计中很多精力消耗在信息架构、一致性(指interaction or visual element)上。现在工作,我主要考虑的是几个页面甚至单个页面的事儿,或者是新的模块,或者是改版优化。
于是目光聚焦在细节上。我开始从三个角度考虑问题。一。用户在这里最关注哪些内容?我们�到底希望展示什么内容?二。 我的设计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所有的细节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三。我的设计会不会造成用户流失?如何优化而提高转化率?或者对商业目标有无裨益?
其中第一点是我最近关注最多的,套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做个注释“dive deep to uncover the actually needs”。第二点,不妄论需求合理性的前提下,需要借助大量的可用性测试来反复验证。当然此处不是说去抠无关紧要甚至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细节。而是关注用户真正关注的,就是“洞察(insight)”,专业设计公司很喜欢用这个词儿。第三点,设计终究要为产品服务,要为利益服务,这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个流程不怕用户多点几步。用户不会多点几步而迷路,因为多点几步即伴随着合理的引导,即减少了驻留思考的可能性。
A流程进行中如需先完成B流程,我偏向于中止A流程(当然会告知或引导用户去B流程)。假如“在A流程中完成B流程,然后继续完成A流程”呢,这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屏幕时代,我们都在浏览(scan),而非阅读。这和上面的第一点是同一回事儿,把我们最想展示的、用户最想看到的那一两点内容突出显示。所有都是重点,则没有了重点。文字不如图示,静图不如加个动效。
别说我们产品的用户了,工作的上下游呢?我交互设计说明书写的那么详细,研发哥哥真心不会看的。其实这相当可以理解。专负责“用户体验”的UE输出的交互设计说明书也得讲用户体验吧。于是,我就�只写不能不写的,还通常加几个箭头引导一下;交互设计说明书做的不美观也不重要了。剩下的内容多喊几嗓子,或者测试包出来后视情况补充。
单页面中,特别是详情页,入口、操作等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干扰因素”,越少越好。例如微信公众号阅读文章过程中(图一,截图为夫人的公众号,欢迎搜索“idledrifter”关注哟),其实只有“更多选项”一个操作。�曾有一位网友加了“回到微信聊天”的入口(图二)。小伙子啊,你图样图西坡。挺好的浸入式阅读体验,就咔咔地被破坏了。微信的解决方案一定是极简的、优雅的,很多决策都是深思熟虑、精心推演了千万次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787/599559cd807d4d0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787/b8eb6355b9ba4d2d.png)
不过图三这样的方式真心不优雅,“返回”跟着一个“关闭”来控制H5页面的跳转。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787/e46f1d5a78b712b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