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章介绍的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虽然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流派,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当这两种哲学思想成为教育哲学流派时,它们的同盟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倡导者将他们的著作称为教育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传统哲学家都在关注知识、真理和意义的本质,可是存在主义者思考的是这些问题怎样在个体经验层面上产生教育意义的,现象学家探索的重点是意识现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和具体个体经验中"意义"的发展。
存在主义的基本信条一一孤独的、疏离的、异化的个体偶然降临到这个无意义的、荒谬的世界当中。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德里希威廉尼釆认为传统的耶稣一基督教的道徳对人的过渡驯化使人变得软弱,他尝试在传统道德基础上䢖立一种新的道德。他对个体存在怀有深切的存在主义式的道德疑虑,甚至道德不确定感。存在主义哲学四个特殊代表人物当数让一保罗萨特为大家所熟知。他的主要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它主要探讨了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他认为人的存在没有原初的意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到的任何意义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䢖构。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当中最为个人主义的。存在主义影响了许多思想领域,存在主义思想框架使我们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变化。存在主义者非常关注现代生活的特征,同样号召人们检视自己的私人生活,改变肤浅的信仰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现象学哲学家代表胡塞尔通过现象学方法使哲学成为不同于物理学和行为学的严密的科学。现象学家试图理解"原初体验"或最初的意识现象,它先于人们把以前的学习和偏见用来思考和感知到的事物的潜在含义。胡塞尔哲学是超越性唯理论的一种形式。马丁海德格尔将现象学看作一种方法论和意识科学。他认为人终归是历史性的,历史是人类本质的不可磨灭的决定因素。他关注具体的历史,而不是黑格尔或者马克思眼中的宏大历史。海德格尔使现象学偏离胡塞尔的超验主义,使其在语言的重要性和阐释学两个方面有了发展。现象学有条理地描述意识对象,而阐释学则着重于解释某一段时间的意识体验。现象学为生活经验的描述提供了严格的方法论,而阐释学则为个体经验的阐释提供了途径。
从教育目的来看,存在主义者认为,以前的哲学基本上都是要人们进行抽象的玄思,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思考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一个人能够创造与自己的存在相关的观念。存在主义者坚称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人。好的教育应当强调个性。鼓励个体询问"我是谁"、"我的生活驶向何方"、"为什么我存在"这样的问题。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们对焦虑的理解力。坚称需要对生活中荒谬的一面进行认真的探索。存在主义现象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将可能性作为教育的目标。现象学寻求理性的理解关心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感受、判断、相信、记忆和想象来接触外部世界。
从教育方法来看,大多数存在主义者认为,首要的事情是改变教育的态度。将学生看作个体,允许在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中起到主动积极的作用。关注教师的角色或者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现象学教育者希望建构教学方法,为他们自己和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现象学家的方法帮助学生将世界内在化,让世界在他们心中,但这并不仅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现象学家对教育方法的关注主要不是具体技术,但为教学清理出一条道路来。
从课程来看,存在主义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则规定课程应该包括什么,但处于一定情境当中学生所作的选择应当是一个决定因素。现象学家重视课程内容及其组织,但对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更感兴趣。
从教师角色来看,存在主义者拥有许多理想教师的角色典范,赞美知识渊博的人,而𣎴是简单的象牙塔式的哲学家。主张教师应当有强有力的信仰和责任感,但是,不应该期望学生接受,除非自己领悟。教师角色需要同日常生活当中荒谬之处作斗争。现象学家对学生领悟的知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者或促进者。
由于存在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的局限,现象学术语交流的困难,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兼顾规范性和个性,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让教育彰显其应有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