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四中 张建新
读课程的逻辑第四章《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认识到课程发展的三个回归对课程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其中之一是:从实质训练说向形式训练说的回归:新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习得实质性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形式性地训练心智能力。在一种领域中所训练的能力能够迁移到其他领域,是一种广义的迁移。形式训练说旨在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技能,以现成的学术体系学习现成的思考方式。以过去的社会、文化为教育的基础,是着眼于过去的教育。
实质训练说主张,学习社会中有用的知识,丰富和深化儿童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中业已获得的经验,以求得成长。认定教材本身有训练价值,所以不应当架空。实质训练说以现成的成人社会为模型,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使得儿童自然地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现存社会的进步。以现时的社会、文化为基础,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
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里,掌握着眼于过去的思考方式和眼前的知识、技术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的。我们必须基于思维的创意与跃进的技术,培养儿童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当代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必须是新形式训练说。
新形式训练说是实质训练与形式训练的扬弃与统一。在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中有鲜明的反应。他说,学习要有助于将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训练的特殊迁移,可以称为习惯或联想的延伸;一种是非特殊迁移,是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用基本的和普遍的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这种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20世纪60年代,出现两种现代课程思潮----学问中心课程思潮与人性中心课程思潮。前者突出了有组织的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现了从实质训练向形式训练的回归;后者则强调体验与活动的重要性,体现了从形式训练向实质训练的回归。我们需要的是,寻求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扬弃与统一。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习得各门基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也训练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的能力,从而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形成有效的智力与知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