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二·六八】
同年邵叔岩太史《玉芝堂四六》一编,直逼齐、梁,诗亦高雅。掌教常州,余泊舟相访。别后寄七律四章,有句云:“兴来不觉风吹帽,坐久方知露湿衣。”《北归》云:“终朝济水随船尾,尽日淮山在眼中。”
邵叔岩,即邵齐焘(1718—1769),字荀慈,号叔宀。昭文(今常熟)人。幼异敏,读书晓大义。清乾隆七年(1742)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九年(1744)、十七年(1752)两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居词馆10年,纂修书局者再。尝献《东巡颂》,时称为班、扬之亚。性夷旷,年三十六即罢归。自颜其堂曰“道山禄隐”。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召试,以母老辞。主持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出其门下。齐焘善为骈体文,意欲矫陈维崧、吴绮、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驳为宗。清·吴鼒选之入《八家四六文钞》(所辑为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孔广森、吴锡麒、曾燠、孙星衍、洪亮吉八人之骈文)。其诗冲淡闲适,多咏山水田园寄怀。著有《玉芝堂诗文集》9卷,《清史列传》行于世。按:有词典称邵齐焘,号“叔山”。《随园诗话》则称“叔岩”。另有不少书籍中将“邵齐焘”错为“邵齐涛”。
四六,音sì liù,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骈文以“四六”为称,盖始见于此。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六:“本朝四六以刘筠、杨大年为体,必谨四字六字律令,故曰四六。”
齐梁,音qí liáng,是南北朝时期偏安于南方的两个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国势不振,统治时间都很短。本条诗话所称齐梁,实指“齐梁体”,即南朝齐与梁的诗体。南朝齐梁时代作诗多讲求音律对偶,词藻浮艳,而内容空泛。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二》:“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郭绍虞校释:“齐梁体可有二义:一指风格,即陈子昂所谓‘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绝。’《朱子语类》所谓‘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者也。一指格律,则与永明体相近,即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集中所言齐梁 格诗是。”亦省称“齐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济水,音jì shuǐ,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汉时,济水在定陶北入巨野泽,出泽流经梁山东至安民亭南接汶水,又北经戴庙东、埠子头西,至鱼山向东北入渤海。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唐末断流。济水消失的原因是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安宁”(现济宁市)就是原来济水中间北上的地方。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北岸的山东省济阳县和位于黄河南岸的济南市的地名,就是最好的明证。
淮山,音huái shān,古山名,一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亦作维山。一为《汉书·地理志》所载,在汉中郡房陵县:“淮山,淮水所出,东至中庐入沔。”但在本条诗话中,根据上下文及古诗词中对“淮山”一词的用法,笔者认为,淮山应是泛指淮河流域的山脉。淮河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流域面积274657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在此区域内的山脉泛称为淮山。唐·韩翃《送齐明府赴东阳》:“绿丝帆繂桂为樯,过尽淮山楚水长。”唐·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淮山桂偃蹇,蜀郡桑重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