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片头的画面出现“明月几时有”的片名,下面就是它的英文译名:Our Time Will Come,朋友悄悄和我说:哟,这个译名也太随便了,我没有回答她,但是我心里却也是这样想的。
可大概十多分钟之后吧,我却对这个译名有了一些看法:
你问我:明月几时有?
我回答:Our Time Will Come,明日终会来。
用的词是Will,表示肯定,它一定会来,即便黎明前的黑暗终日笼罩大地,即便道路是鲜血和生命铺就,即便是我知道,我不一定能看到明亮的月光冲破阴霾的阻碍,但是我仍然相信。
最近看微博读到的一句话,恐怕最能概括这个Will:我绝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不因年迈而放弃脚步,同时,也不因艰险而放弃信仰。
因为这个世界总有一样东西凌驾于爱情和自由之上,那便是信仰。
刘黑仔和李锦荣
我真的并不否认我是彭于晏的颜饭,毕竟看到他一贯的痞子样,穿的土里土气的和一群山匪谈交易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的和朋友感叹:妈的真帅。
整部电影下来,关于黑仔的剧情,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
一个是他们杀死汉奸并抛弃尸体的时候,他说了一大堆,然后最后补充了一句:很快会见面的,没错,他是对那个死去的汉奸说的。
一个是他的背影和船消失在旧时香港海面的夜幕中,然后镜头一转,便是繁华的高楼林立。
他们一直在问:什么时候再见?
“胜利之后。”
也许是有几分纪实意味的电影吧,彭于晏这个男主也是我第一个看的没有自带金手指和主角光环出场的,他并不是万能的,他也会失算被人埋伏,甚至是没有把握可以帮忙救出迅哥儿的母亲的无力,甚至到最后消失在黑幕中的时候,视死如归的眼神。
看到黑仔对汉奸的尸体说:很快会见面的,我旁边的朋友当即忧心的感叹一句,然后顺势就靠在了我的肩膀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彭于晏这句台词念的很轻巧,但是是有多沉重的信仰支持着他将生死看的这样轻巧,我不得而知也无从体会,加上之前在看万人吐槽的思美人,脑子里一下浮现出来的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多少是有些惭愧的,真的。
最后的一个场景,黑仔对方姑说,他要去广东惠州参加内地的战线了,然后她拥抱了她。
这让我想到李锦荣最后去见方姑的时候说:我怕有人跟踪我,所以我不过去抱你了,他和刘黑仔是完全截然相反的性格和身份,或许是处在的位置不一样,黑仔张扬洒脱一身正气,锦荣沉静内敛一身傲骨,上仙的表演真的在我的期待值以上,无论是刚出场的青涩教师的形象,还是后期的革命者的形象。
我有点记不太清是哪样的情景下,他和春夏还有几个日本军官在一起喝酒的时候,突然给他的面部特写,眼睛里亮晶晶的像是有泪,但是却少有悲伤,或许我更觉得那是对心中追寻的那一轮明月的坚定不移,在日本宪兵队和日本人虚与委蛇,他早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一切情感,或许只有酒醉的情况下,他才能稍微有丢丢懈怠,去追逐他做的诗:明月几时有,月如钩,何时才是团圆时候。
和李锦荣一起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场景,便是他的最后一个场景。
日本大佐对他我想多少是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在里面的,姑且说他痴醉于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在院子里就几和何的讨论,还是最后得知李锦荣是卧底时候的悲愤,日本的短刀在李锦荣的腿上狠狠的划开,他却硬生生的撑着没有吭声,甚至也没有倒下,因为他知道,倒下的不只是他的身体,也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大佐看了看他自己腿上的伤疤,对李锦荣说我敬你是条汉子,所以放他走了,可是连我都知道,李锦荣的牺牲已经是必然,然后没有任何的血腥场面,没有任何的人物特写,一声响亮的枪声后是一片寂静。
就像李锦荣从来没有存在过,可是他却是真真正正的存在过。
电影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黑仔对方姑到底有没有爱情,方姑心里到底喜欢的又是谁,可真的直到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才觉得我这样的想法有多么的狭隘和愚昧。
无论是谁和谁,他们的感情到底终究已经凌驾于爱情之上。
不过其实有个地方我也是没有特别理解,就是大佐和锦荣在院子里对几何的讨论,和剧情的铺展有怎样的关联,也希望有看过的小伙伴给我解惑: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词?”
“也是苏东波的,不过不是何时有,是几时有。”
“几和何有什么不同?”
“几是仄声,何是平声,平仄是不同的,中国的古诗词时要用唱的,如果平仄错了,就入不了音韵,还有用法也是不同的,有时候可以用几不可以用何,有时候用何不可以用几。”
“也可以合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关于坑队友
方姑刚刚决定对抗日本人的时候,方母的一句话逗笑全场: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恐怕是全片最搞笑的地方,因为全场都笑了,而后来她也用他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她说的话,而我们却都笑不出来。
我后来想的时候,我觉得方母恐怕才是更多千千万万的革命人。
有很多人我们大部分人都记得他的名字,会放在心里赞叹歌颂,有的人我们小部分人记得他的名字,会将他们的事迹编成词条,可更多更多的人,他们的名字在时间的洪流早已无迹可寻,我们叫他们烈士,英雄,却没有办法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的鲜血和呐喊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
就像方姑的母亲。
她平凡普通,甚至小气又斤斤计较,沈先生一家要从香港撤退必须秘密搬走的时候,她为了挽留房客拿着珍藏的两块糕点去拜访,可言语之间得知他们非走不可,便小市民形象的说道:这糕点你们不吃了吧,那我就带走了;后面看到她为了保全另一个小姑娘非要一个人揽下所有的责任,说:一会你就一口咬定不认识我。
这句话她说了两次,我后面都很难把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可直到她最后一刻,和春夏被宪兵队的人拖着出来,满身血污,日本官兵扔了两个铁盅给他们,喝令道:自己挖。
挖自己的坟墓。
春夏见她酷刑之后颤抖的双手,抢过她的铁盅,一言不发的一个人挖着地上的泥土,方母颤抖的摸着她的脸说:对不起,连累你了。因为从她身上发现的地图,正是从春夏的手里流出来,所以她说对不起,连累你了。
这恐怕是全片最大的小高潮了,所以也比其他的场景更加的打动人心,而后的两声枪响,不仅结束了电影里的生命,甚至我也觉得也像是在我的心里开了两枪一样,瞬间空落落的。
方母对和她一起的小姑娘说:
他们问起你就说不认识我
如果你能活着出去
一定要跟你的方姑说,我不会说的。
所以说啊你看,我们感动于宏达的战争场面,因为它真实的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真实的告诉我,能现在刷着微博,吹着空调,吃着零食看电影有多么的幸福和不易,可这样细水长流的叙述,甚至都很少看到流血的场面,却也能让我感受到沉重和感恩。
不得不说,至少对我而言,许鞍华导演真的戳中了。
关于牺牲,和放弃
黑仔和方姑潜伏到宪兵队楼下,试图营救方母。
黑仔对方姑说,你的任务就是救人,我和短枪队为你掩护,方姑很灵敏的意识到了他话里的意味,三两句就试探出了黑仔心里的不确定:他没有任何的把握,甚至做好了牺牲自己和短枪队的准备。
“这次你的任务就是救人,万一出事了,短枪队就没有了”。
方姑的眼泪含在眼眶里,很久很久,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后来她做的那个决定让我背脊一凉:放弃营救。
放弃了自己母亲的生命。
周迅真的好像一个精灵,眼神里全是戏,她转身之后,在夜幕的阴沉里往前走了好几步,才缓缓的蹲了下去,没有痛苦的悲鸣和嚎啕大哭,只有压抑的悲怆和暗暗的哭泣的声音。
原来有的人牺牲生命,有的人却牺牲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迅哥儿念的茅盾先生的作品《黄昏》: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
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她念了两次,一次是沈先生还住在她家的时候,像一个“脑残粉”一样的对着自己的偶像念他的作品,表情沉醉却不沉重;第二次是得知母亲牺牲之后,她看向房梁的时候,画外音的自白。
平静的海面上,我们已吹响反击的号角,不单是狂烈的风的呼号,还有响彻天空的惊雷,誓要撕破夜的黑幕,暴风雨要来了,所有的鲜血和牺牲,都是为了你们俯首称臣的那一刻。
除了情感以外
或许是电影上映的这个时间过于特殊,恰好在回归二十周年的时间,所以电影的每一分情感的流露对我们看官而言都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但除去情感以外,这部电影仍然有两个部分特别打动我,第一个是梁家辉的独白,和最后镜头伴随着久石让大师的音乐所做的切换,巧妙至极,都是新旧的穿插和对比。
后来电影结束我们出去的时候,朋友说,相比而言,金陵十三钗也是描述的是战争之下的牺牲,但感情却比这部电影来的更加厚重,我不置可否。
可能我更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信念,明月几时有,明日终会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