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颇为有名。有个叫寂寞的人特别喜欢,他不懂诗,自然也不会做,不过,不懂诗的人又特别喜欢读诗,无论好诗歪诗,古诗现代诗,也不管先锋诗还是朦胧诗,读得懂还是读不懂,一概先读了再说。大概古诗读得多些,且是从小就读就背,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也读得津津有味,故亲切一些,面熟一些,朗朗上口一些,颇像老朋友见面,即便“人心隔肚皮”,即便不知老朋友的“前世今生”,即便皮笑肉不笑,但也欢喜一些。新诗则不同,尤其是微信群里的许多诗,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正看歪看,横竖都是似懂非懂,云里雾里,抓耳挠腮半天后哀叹:太愚昧了,榆木脑袋不开窍啊!
新诗里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又似乎好读一些,如艾青的《绿》《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骆驼》等,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挪拉》等,当然还有许多,不一一例举了,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反倒是现在不是很出名或者籍籍无名的诗人的诗越读越糊涂。不说意境,不说技巧,不说想象,也不说耐咀嚼,单说审美方面似乎著名诗人技高一筹。美感,犹如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犹如天之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犹如樱花灿烂,朝霞满天。颇似秦观所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即便内容或许一般般,但诗之灵魂,文字之质感,音韵之铿锵,诗意之盎然,呼之欲出,好像迎面走来一位穿着天蓝色或者大红色旗袍的高挑性感女神,叫人怦然心动,血脉贲张,目瞪口呆了。
这婀娜多姿,前拱后翘,凹凸有致,风摆杨柳似的女人是否有内涵,谁知道呢?或许是心如毒蝎的美女蛇也未可知。可是谁又可以拒绝呢?又可以坐怀不乱呢?可见诗之独特的审美是诗的灵魂了。小时候尚未开蒙,起劲瞎读瞎背古诗,犹如鹦鹉学舌,纯粹是奔着其音律美去的。至于其意境美和思想深邃的美,还有悲伤、孤独、寂寞的“美”则是几十年后沉淀了人生的沧桑之后才能明白。比方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小时候哪能懂呢。还有“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或者“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庞龙的《两只蝴蝶》,成为去歌厅必点曲目。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冢后双双化茧成碟,两只蝴蝶翩跹起舞,成双成对,生未成夫妻,死后终圆夙愿。为什么如此喜欢呢?只是因为这爱情故事太凄美,太浪漫,太动人吧?其实也是独特的审美观起了相当大的“蛊惑”作用,现实太残酷,传说太美好,托物寄情,遐想联翩而已。
在一个管经济的单位谋生,那报表数字冷冰冰的,颇为枯燥,甚至觉得那“1234567890”青面獠牙,好像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一不小心就把寂寞的人吞噬了。其实长痛不如短痛,要是突然吞噬了还痛快,却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煎熬,麻木不仁而大限将至,最为悲哀了。虽如此,那颗爱诗爱文学的心却不死,就像生活一辈子的地方没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洋,但喜欢,幻想大江大河,枕着海洋波涛入梦一样。陆游的晚年,明知再披甲上阵杀敌已不可能,却写诗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是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梦,寂寞的人只能怀揣码字的卑微的梦。
某天同事看我写散文,写小说,翻读海子的诗集,颇为惊讶,嘴里说着“佩服,佩服!”却表露不屑之意,言外之潜台词就是有用吗?能赚大钱吗?何必花那冤枉工夫呢!一个单位有百多号人,若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分,他是十足的“孤家寡人”,没有一个“同僚”,全是“不相为谋”的人。况且非“鹤立鸡群”,而是十足的怪物,又不是三头六臂刀枪不入的怪物,而是一截就碎,脆弱不堪薄如蝉翼的身板的怪物。“怪物”被背后那些轻蔑的嘲笑的难以理解的犀利目光所笼罩着,敏感的心常常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常常盼望有坚铠铁甲护体,免受伤害。确实,别人看数字,几位数几位数,那目光如炬,炯炯有神,仿佛数字就是财富,财富就是数字,有了数字就有一切,激动人心呀!其翻江倒海,翻云覆雨,神鬼莫测能耐胜过天地万物。有钱能使鬼推磨,数字比钱的能耐大多了!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不然,迂腐谬误至极,确切地说“数字”或曰“资本”才有黄金屋,千钟栗,颜如玉。但寂寞的人偏偏不喜欢神奇的数字,一看它,就浑身难受,好像看见鬼一样。而无用的方块字却熠熠生辉,仿佛蕴着无限的奥秘,无穷的魅力,无数的荣光。如此,自然很寂寞了。虽然许多时候嘻嘻哈哈,看似很热闹,很“光鲜”,油嘴滑舌或“风趣幽默”,引出一些浅薄无聊的话题,大致是“掩耳盗铃”或者自欺欺人,一颗寂寞的心越发寂寞难耐。人前活跃,人后忏悔,亘古不变。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无道理。
孔乙己是寂寞的化身,许多细节或许忘记了,但咸亨酒店老板在板子上记录他尚欠着几文钱几文钱,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来一壶酒,这回不欠钱”只见声音不见人,仿佛从地狱里发出来的,阴森森的,恐怖得很却记忆犹新。无论何种社会,孔乙己都存在,数字经济社会尤甚。
寂寞也不完全是坏事。曹雪芹若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纸醉金迷,左拥右抱的公子哥们生活,他哪能写出震古烁今,至今无人超越,至今叫人爱不释手的好小说来呢?没有天壤之别的落差,没有“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潦倒,没有“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悲苦人生,大概不会有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红楼梦》吧?古人在朝大富大贵,一方面公务繁忙,一方面应酬特多,每天疲于应付,分身乏术,哪有时间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耐不住寂寞多半是无功而返。王安石,苏东坡,柳宗元等人都是一贬再贬之后朝廷出现“黄金毁弃,瓦釜雷鸣”的局面,他们落寞落魄才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文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若还在朝廷呼风唤雨,权倾朝野,终日美酒佳肴,身处“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之环境,焉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屈原若不遭放逐,《离骚》《天问》《九歌》也会胎死腹中。
不过,光是寂寞还不顶用,孔乙己还不是寂寞得要死?不只是一事无成,还成为文学史上的笑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