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小丽妹妹邀请,有幸参加了一次磨课活动,受益匪浅。自己执教二十多年,第一次操作数码显微镜清楚地看到了活力满满的草履虫、体会到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收获,就是深深感受到系统解读教材对老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单细胞生物”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四节的内容。一般老师会仅仅“就教材教教材”,课堂的发力点着重落实在怎样把具体知识“讲清楚”上:告诉学生什么是单细胞生物以后,然后讲解具体实例草履虫的精细结构,最后从正反两方面介绍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如果是放在北师大版教材“生物的主要类群”的内容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在人教版教材中,单细胞生物放在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作为章的最后一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明白“自然界还生活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更加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重要概念的理解。本节内容是对全章或者说是对前期学习的一个总结和呼应。因此,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建立起系统化的概念框架是非常关键。
所以,刚拿到教材时,我也很困惑:为什么在学习动植物细胞后会安排这样一个貌似关系不大的单细胞生物呢?该怎么上这节课,我脑袋里面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磨课时王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们:究竟是把知识告诉学生好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更好?显然是后者。那么,怎样激发孩子们有兴趣去主动发现知识呢?毕竟,无论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所以首先,你得要找到那条正确的“鱼”让学生对感兴趣;其次,究竟该让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发现哪些知识呢?最后,需要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让孩子们去发现知识呢?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应该提前想清楚的。
在这个思路下成型的课堂设计逻辑关系一下就清楚了,而且与前面的知识和概念浑然一体,把理科课堂的“说理”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正式上课的时候状况不断,但小丽妹妹还是凭借自己过硬的素质和超高的应变能力,把这节课上出了不一样的高度。
所以,和小丽妹妹一商量,都觉得这么精彩的一节课,不整理记录下来简直就是浪费。正好,模仿着上次王老师推荐的那篇课堂实录加思考的文章,也来练练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