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那一天晚上,班主任W老师在群里和家长就孩子近期情况进行了分析,特别鼓励了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小成果,家长们鼓励的、点赞的比比皆是,十分活跃。
末了还说马上要升小学了,现在要做好幼小衔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们也互相讨论的很热烈,一直认为要注重家园配合,做好幼小衔接,为孩子升入小学打好基础。
这时G妈妈回复到:现在孩子们的作业貌似都挺多的,一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中间没有玩,都能写到晚上十点十一点。
H妈妈发了一个吃惊的表情。
紧接着W老师回复到:我是从小学过来的,这种情况大家都要互相沟通,有时候是作业多,但也有一种可能,有些孩子是边玩边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看着在那写作业,实际上是玩儿或胡思乱想,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孩子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了,就会主动去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对知识能吃透,掌握比较好,这样孩子做作业就会比较快,写作业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件难事,很多孩子写作业有可能是上课没有认真听,下课做不上。总之,大家不要发愁,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孩子们顺利进小学,一起加油 !
好几位家长就发出加油、努力的图案!
02.
次日班主任W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篇今日头条的文章《养育孩子就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真相值得每位家长深思》。之后又发了一段留言:"规矩到底是束缚了人的个性,还是成全了人的发展,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早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共识。但在现实中,我们确实还是有不少人纠缠在这些问题中。而很多孩子学习基础差就跟这种规矩感差有关,过少的规矩无法让他们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长,最后导致他们成为社会上的也是他们自己人生的失败者。"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不是无原则地包容,不是只要表扬、不要批评,不是只讲人情、不要原则。'以人为本'离不开'规矩'这一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学校负重前行、谋求崛起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规矩',让孩子担起该担的担子,才能使'以人为本'具有足够的支撑和依托。态,古文字为"态",乃"心上之能"。态,就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由心智决定的能量场,其随心智的变化而变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变化无常,能量强大。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状态,就有什么样的能量场,有什么样的能量场就能成就什么样的大学梦。
W老师发这一段留言,就是对文章大意的缩解,其中心意义就是告诉家长从小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懂得规矩才能成就美好。并以“很多孩子学习基础差就跟这种规矩感差有关,过少的规矩无法让他们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长,最后导致他们成为社会上的也是他们自己人生的失败者”陈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观点。
这时G家长妈妈回复老师到:可能孩子做作业晚跟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关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现在孩子的作业的确很多,四五年级的孩子有时候写到12点了还写不完,甚至有的老师把布置作业的任务交给了课代表。
另一位家长妈妈回复G家长妈妈到:也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只要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在一二年级把基础打好到后面孩子学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作业做起来也会很快的!
于是G家长妈妈又重复发出这一段: 现在孩子们的作业貌似都挺多的,一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中间没有玩,都能写到晚上十点十一点。
我看着她重复发了三次的回复语,不知这位家长要讨论什么问题?是她家有小学生而亲身经历,还是道听途说?但肯定的一点是要反映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太多,是不是要表达即使孩子学习习惯好,也做不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观点?
但不论怎样,这跟班主任W老师说的做好幼小衔接是两种意思。
这时,一位男家长L爸爸回复到:G妈妈不要危言耸听,杞人忧天,更不要随意听信他人谣言草率的诋毁老师。我作为一名常年带初三的老师,平均每天批阅130多本作业,甚至有时更多,从来不会让任何课代表去批阅,我身边的老师都是如此……还有孩子进入初一多次考全年级前50,到了初二退步到全年级500名的,不止一个两个,把家庭教育时刻紧跟孩子学习的步伐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当务之急。
不难看出,这位爸爸是一位初中带初三毕业班的老师,据了解还是一位非常优秀且很年轻的初三年级化学老师。
在儿子所在的班级特别支持老师的工作,但凡幼儿园举办活动,尽管其妻在幼儿园工作,他也要亲自来参加,目的就是更好的陪孩子成长。儿子当然很有男子汉样,上幼儿园自己跑路,喜欢画画,喜欢刨根问底,还有一副好嗓音更是惹人爱。
看看W老师发的文章,细细品味,做家长的真的需要静静思考,教育孩子真是家长的一场自我修行。
可现实却不是这样,许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孩子到学校上学,学好学坏都是老师的事。
回家让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又说老师干嘛去了,为啥老师不检查?本身检查孩子的作业,就是要家长在家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一点,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就做的挺好。可往往就是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些,认为学习是孩子、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
甚至有些家长恶习长存,每天饮酒、打麻将,更有甚者赌博。试想一下,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面对这么多干扰,能静下心来学习吗?
所以有老师苦不堪言到“为什么现在的教育5+2=0?”五天在校有规律的生活,两天周末在家过的全部成零。
的确是这样,周末家长总是要放松——睡懒觉、熬夜追剧、与朋友聚会、海吃海喝等等,孩子参与其中也是放松一切。忘了按时睡午觉,忘了吃完饭晚漱口,忘了玩过玩具要整理……于是周一起不了床,生病感冒更是常事。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好的学习习惯吗?
答案不攻自破!
这一切现象背后的原因:家长的习惯决定了孩子的习惯,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习惯养成!
然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意识不到这些,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或幼儿园一切万事大吉,孩子学得好学不好,那是老师的事。纵然老师在课堂费多大劲,孩子回家便成了原样,做作业磨蹭、边做边玩,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从小就成了问题孩子。
结果又有人抨击教育,说什么课业负担、说什么孩子太累,本该玩的时候让作业压的喘不了气云云,甚至还公然指责教育体制如何长短……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人才是重要基础。试想一个人连学习都不爱的人,能有多大出路呢?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警惕社会上一些诋毁教育的歪风邪气,有的破坏者专拿个别现象说整体。如果看了《哈佛凌晨四点》这本书,就会知道被誉为全球最好的教育——美国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业负担又有多重?看看日本孩子的挫折教育,从出生就开始培养,每天早晨到幼儿园先是冷水浴,既锻炼健康体魄又提升挫折能力和坚强意志。再看看俄罗斯的幼稚园,更是把国运与教育紧密结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柯连卡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你们怎样穿戴,怎么同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
这句名言道出了家长的行为习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比拟。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做事习惯。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做事习惯,为孩子做好“镜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各种问题请先找主观原因,不要只盯着客观现象不放。孰不知自己养的孩子自己最清楚,唯有家长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习惯无声的影响孩子,才能培养孩子更优秀的学习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