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可以说是仍在延续的,疫情中的假期,是在家乡的父母家度过的,长的没头的假期,特别像回到了少年时代,给父母家中的家居做了几个关键部位的收纳整理,忙忙碌碌中,内心里无数次浮出n多小泡泡,不努力、不学习的长大、oh、是变老,如何胜任未来?电脑不在身边、看着群里热闹的伙伴们分享,心里的小草拔地而起。
关键时刻,妈妈出场,看我埋头忙碌,从开始嘴硬地说不需要整理、转而赞叹收纳的效果,得到父母在学习、工作之外的赞赏,倒令我冷静了下来,开始梳理思路。
心理学家卡尼曼把人的思维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快系统催生人们的自动化思维,就好像晚上走在路上,你看到一条弯弯的东西,第一反应是很快,可能会认为是蛇、跳开,这是基于求生本能的快系统使然,不然可能真的被蛇咬伤了。李松蔚在他的认知三角模型里,讲到这个自动化思维的规则是源于信念,也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规则、或者假设。
举个例子,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之所以一直在感觉做家居收纳不如学习有意义,因此引发焦虑,在于在原生家庭这个环境里,少年时代形成了“小孩子学习就好、不用管其他”的信念,包括我妈,她一开始也是不以为然,认为我只要休息好、工作好就好了,家居收纳不需要我做。所以说,信念没有好坏、褒贬,可能来自父母的影响、成长经历、所受教育、社会文化等,甚至还有很多说不清成因的信念,在影响着你我的思维。
信念,就是我们的眼镜、外面的世界,进入我们的眼睛,都会被折射,而且它是有意志的,会过滤或者加强信息向我们系统的输入。比如,你的喜好,对某些人可能会一眼中意、有些人怎么都看不顺眼;再比如,你对自己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会自然地怀疑自己做不到,出现属于灾难性思维的担忧,比如演讲。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oh、my god!我要扔掉这副眼镜!真实地拥抱世界哈!
哦,亲爱的,告诉你一个不算坏的消息,这副眼镜是扔不掉哒!
为什么呢?再打个比方,你在一个嘈杂的聚会中,在无数声音中,但仍能思考、并且专心地和某人聊天,其他的声音都可以被过滤出去,这就是这副眼镜的作用。
所以,你必须带着信念这副有色眼镜,才能正常生活。因为生活中,会有无数的信息向你蜂拥而至,需要判断和筛选,否则你的内存就会负载过重。
既然,必须带着这副眼镜,那么有必要研究一下,搞明白它的逻辑。
说到这,不如停下来,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体会一下信念和我们自动化思维的关系。手指转圈游戏--抬起头,用手指指着天花板,顺时针方向旋转,不停下来的同时,弯曲胳膊肘将手指向下,垂直向下直到指向自己,你会发现顺时针变成了逆时针,但手指其实一直没有改变方向。----当然,这个过程中的动作是有些别扭的,很难顺滑地完成并得到结果,但这不正如、转换视角的观点远比实际行动来得容易。
不知道大家体会的怎么样?年内比较火的认知升级,我更愿意理解为,即使做不到上帝视角,也尽量到更高、更宽的层面去看,新精英的创始人古典曾说:当问题被看到,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因此,我们并不要摘下眼镜,只要意识到其存在、意识到它有好处和缺点,反思它会过滤、接收、或增强、减弱哪些信息,你就已经拥有了选择权,保留或者更替这个信念的权利。
那么如何做到反思呢?有一个身份可以尝试:旁观者,那就是改变你目前的位置,设想变成你最想成为的那个、或者那一类人,来看原来的“你”面对的问题、或者困惑,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你会发现,西游路上的妖怪,孙悟空一路打来、耗力无比,然,在唐僧、以及如来的眼里,只是“途经”,因为他们的目标---在西天。
回到现实中,同时有以下来自李松蔚博士的问题可以用来自我拷问,然后选取那个最直击你心的问题,放在手边,来做最有效的过滤器吧:
1、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我更愿意把它当作好事还是坏事?
2、不如意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找别人的责任?
3、如果我取得了某些成就,我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还是运气呢?
4、如果我认为自己很有能力,那么这个能力是天赋多一点,还是后天努力多一点?
5、别人夸我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是出自内心么?
6、我是更在意夸我的人、还是有意见的人?
7、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见到我,是会对我抱有善意、还是戒备?
8、想一想我的同事,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9、我是更喜欢去挑战风险、还是更喜欢安稳的生活?
10、一个项目的发展势头很好,我认为它以后会好上加好、还是盛极而衰?
11、我愿意接受自己的现状么?还是对自己有很多不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