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绝非天赋一一刻意练习

绝非天赋一一刻意练习

作者: N1007赵娅娅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20:42 被阅读0次

    3

            讲完了智商的真相,接下来,我们还必须说一下关于刻意练习的真相。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大多数人的智商水平都是有限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更重要的是后天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之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指出,所谓刻意练习,指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练习。那么,刻意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哪些技能?

            首先,刻意练习可以锻炼出高超的记忆力,它不由记忆天赋和智商所决定。在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科学家埃里克森研究发现,那些保持圆周率背诵的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记忆天才,都不是凭借过人的记忆天赋,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掌握了精细编码的记忆方法,才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甚至有的是付出了长达九千至一万小时的练习,才取得了如此非凡的记忆成果。

            因而,高超的记忆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那么,如果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达到专家级的水平,是否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专家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作者告诉我们,专家不仅因为在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懂得更多,而且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好,有更加稳固而丰富的知识网络,同时能够灵活调用这些知识网络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专家就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而不是只懂得一些知识的堆砌,而这正是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金西,提出了专家所具备的认知机制,即长期工作记忆。所谓长期工作记忆,就是能够对工作内容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度编码,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达到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种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是能够达到的。

            比如,一个专家级别的程序员,并不一定是天赋有多高,天生有多聪明,而是在编程领域长期耕耘的结果。经过了很多案例的磨砺,他们会比一般人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一个编程专家跟一个卓越的新程序员,最大的区别是,专家能够综合各种复杂的案例和知识,快速调用自己知识库里的内容,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形;而一个卓越的新程序员,可能智商较高,思维能力比较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大脑去进行逻辑分析,但是却往往没办法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程度。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差了一个刻意练习过程。

            可见,专家和新手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智商的高低,不是天赋的差距,而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顿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就算我没有超高的天赋和智商,但我只要死磕,遵循 “一万小时定律”,就一定会成功!真的是这样吗?花一万小时你就一定会成功吗?

            真相是:“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因为刻意练习并不是一项活动的简单重复。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的,意思是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然而,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形下,这个定律并不完全适用。

            比如,你做了一万小时的饭,却并没有成为名震世界的大厨,你看了一万小时的电影,也并没能成为电影赏析专家。因为这之中我们只是做到了练习,但忽略了“刻意”二字。

            所谓“刻意”,就是在做饭的时候,我们会精心地研究配料、食材、火候和色泽等要素,并且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在消遣和放松,而是刻意地研究电影的构思、场景、特效以及所折射出来的内涵。因此,即使你花费很长时间去做一件事,如果缺乏“刻意”地去练习,也可能无法达到想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努力也不一定有收获”。

            因此,通过了解一万小时定律的本质,我们会更加地清楚刻意练习的内涵——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想要发展的专长中,才能在时间的发酵下,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作者告诉我们,投入与动机密切相关,我们选择投入某件事情,都是具有一定动机的。

            首先,多巴胺对动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一提多巴胺,就会想到享乐的情绪,这是错误的,其实多巴胺本身不会唤起愉悦的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样东西。在人脑中,“想要”和“喜欢”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会想要你潜意识里并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吸毒者并不喜欢沉迷于毒品,但是在看到任何与毒品有关的线索时,多巴胺水平都会升高。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自己不能过分依赖手机,但是手机一不在身边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简单来说,多巴胺在行为动机中起着诱导的作用,比如完成某件事情具有丰厚的经济回报,我们会更“想要”做这件事情。

            但是,比起通过外部奖励,如经济回报,来激发诱导人的欲望,其实将注意力放在创造学习条件、体验和积极的期望上,能够使我们不但想要,而且会更喜欢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那么怎么做到这样呢,将要完成的任务情境化,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手段。书中提及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一些小学生介绍一款游戏,目的是为了教他们算数和问题解决的技能。所有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均相同,不同的是其中一些实验组,研究人员增添了一些特别的元素。因而,实验组包括情境化教学和去情境化教学两种。在情境化教学中,他们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为一名为了拯救地球的太空舰队的指挥官,或是一名寻找宝藏的寻宝船船长。实验证明,相比去情境化教学,那些在“太空探索”和“探寻珍宝”情境中学习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持久的记忆。市面上流行的背单词APP,也正是这样,不停通过多方面的游戏和闯关设置,使用户更沉溺,更愿意主动去背单词。

              此外,投入还与心理定向也具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心理定向,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目标,它存在成长型心理定向和固定型心理定向两种。拥有成长型的心理定向的人,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固定型心理定向的人,会更关注当前的成绩和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在失败面前停滞不前。

            心理定向的形成,与期望效应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期望能够创造成果。它的意思是,当我们期待一些事情发生时,我们经常是下意识地,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行为方式,实际上会使这件事变成现实,这也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我们对事物有着美好的期待时,就很容易产生了自我驱动和完善进步的倾向,使我们最后能做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就证明过这一点。实验者随机抽取18名学生,告诉老师,这些人属于“最有前途的发展者”。随后,老师在教学中,对这18名学生抱有特别美好的期望,更愿意耐心地教导和培训他们。而学生被老师所感染,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最后双方共同努力,这十八名学生,在半年后确实取得了比一般学生更优异的成绩,为人也更乐观热情,开朗活泼。

            心理定向对“投入”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它却显示出对外部环境的高度的敏感性,比较需要外部对其投射期望与关注。

            而在作为个体自身来说,在“投入”方面,则比较需要学会自我调节。

              什么是自我调节?它是受意志力影响的认知和行为过程,比如自控力、抗压力等。而拥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对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工作产量、人生成就和自我认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它的目的是研究在诱惑面前,人们如何运用意志力。研究员让实验中的每个孩子选择一种零食,孩子们被告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立刻享用零食,另一种是如果他们能稍微等一等,就能再得到另一种零食。然后研究员离开,让孩子独自面对诱惑。实验表明,那些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对于零食的欲望,成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成年后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之中就体现了自我调节能力对个人成就的重要影响。

              自我调节对成功至关重要,它最好在儿童时期尽早培养,因此早教所能发挥的影响就十分关键。根据研究,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期里,多和他们沟通,解释问题,甚至睡前讲故事,或者是在周末日里,多和孩子做一些扮演角色的虚构游戏 ,都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地理解社会角色,学会共情和提高想象力。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自我调节的能力更像一种放松与转移压力,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工作到瓶颈的时候,通过一些互动式的电子游戏,或者健身,唱歌,练习瑜伽之后,反而对工作也有了更新或者更好的感悟。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有效地全身心地投入,可以利用多巴胺的诱导作用,通过培养成长型的心理定向和利用期望效应,以及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更好地做到刻意练习。

            好了,以上给你介绍了刻意练习的真相和本质。首先,我们了解到,想练就高超的记忆力和专业水平,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的;接着,我们知道了,一个领域的专家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智商的差异。通过分析一万小时定律的本质,我们明白了刻意练习之中最为重要的“刻意”二字,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绝非天赋一一刻意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dp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