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精神分析治疗中,弗洛伊德早年强调治疗师要成为一个空白的屏幕,病人去投射婴儿期的需求,强调过去经验的重建,并且认为可能是一种阻抗,因而强调治疗师的中立和节制
其实移情不光来源于病人过去的成长经历和重要客体的该关系模式,和强烈的情感连接的转移,也存在着此时此刻所谓的移情动力
很多治疗师和病人的冲突就在于病人认为 自己的问题在于过去,通过谈大量的过去妨碍自己跟此时此刻的治疗师建立关系
有些治疗师鼓励病人大量地谈过去不谈现在,完全没有觉察到病人讲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咨询师那一刻的反应就是听的津津有味或者被吓到了,也就是治疗师上了病人的当,病人投射成功了,成为来访者的目击者
治疗要有效,治疗师要允许自己进入来访者的心理剧本,但是要有一个温和的分裂,有一部分的能力和观察性的东西,能够在互动之外去思考,也就是悬浮注意
移情的现代观认为移情所呈现的不一定是过去潜意识的心理能量,也可能是治疗中过于强烈的治疗关系引发的潜在意义
这个假设的成立就必须检视过去经验是如何影响现在的需求,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期待
我这辈子碰到都是这样的情形
所有的人都是势力的
他们内在剧本一再邀约周围的人去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这个核心剧本就一遍遍地加固。
他自己构建的剧本真正形成他无意识的这些东西,从而指导他的情感,感觉的发生 ,建立和破坏他的关系。
移情的现代观虽然要强调过去经验的重建,但我们能够改变治疗的关键是更加强调病人此时此刻地在治疗关系里,强调治疗师在治疗室里面和病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性 及现场性
要注重治疗师和病人的互动,然后去看过去必要的冲突在此时此刻的关系中的重演
治疗师要反馈病人的内在客体关系的表征之间的互动,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内在戏码的各个部分会通过咨询关系这个媒介来呈现。这些呈现一定是受过去经验影响的,也受到现在治疗师的人格力量以其理解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矫正性的情绪体验
有一个潜在的可被了解的真理或者内在的精神事实,它可通过对防御的诠释及扭曲的解套而呈现出来
客体关系学派认为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化内在客体的外射与分析历程中的移情和 人际关系有关
病人带到治疗室里面的所有资讯都是有价值的,都反应了他的内在的自我表征和客体表征的某个面向,维度,阶段
色移;当一个人在早期的发育过程中,无法和他重要的客体关系建立亲密关系的连接以获得自尊,自我满足的时候,同时他又看到有人通过性关系建立亲密,他可能会幻想如果他在性上能够让对方满足,那么他就拥有这种的关系
反移情;通过反移情可以理解我们自己和来访者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客体关系 的人格发展理论觉得人格的发展不是因为本能的需要,而是建立关系的需要
客体关系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种潜意识幻想的本能,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发展的一些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被克莱因称为无意识幻想
随着婴儿心理的成熟的发展,和乳房连接的潜意识幻想持续影响着婴儿的心智的发展
在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
克莱因强调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强调早年母亲作为重要抚养人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即母亲对婴儿创造的促进性环境促使婴儿健康成长
如果母亲有能力给婴儿创造促进性环境,则母亲各个维度的能力就会作为部分或整体内摄进孩子的心智状态。在促进性环境的帮助下,如果这个孩子把周围他的母亲作为一个全人是状态吸收进去,那么这个孩子就拥有了比较好的心智结构的基础,他的忍受,整合和学习能力比较好
克莱因认为婴儿是一个两维的心理世界,他只能感觉满足或被剥夺,这样的二维心理空间。如果延续到成年,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比较偏执
克莱因用内在客体去取代客体表征,认为不 是客体的再现,而是一个人他内化了一个内化的客体。所谓的客体表征指一个客体及其分离已经达成
偏执分裂状态;婴儿把这个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充满好坏爱恨包括创造和破坏的冲突
嫉妒;最早来源于婴儿和乳房的关系,婴儿把乳房看成是所有好部分的象征,而这个好乳房不属于自己
贪婪;跟嫉妒同源
妒忌;妒忌是三个人的关系,嫉妒是两个人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