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论语》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话,那么《庄子》则更像一位仙风道骨的少年,自由随意地融入天地万物,启发我们打破思维定式与心灵枷锁,成为一个灵活通透的人。
关于这部旷世奇书,历史上早已无数学者进行过高度评价,这里仅举具有代表性的三句:
晋代著名庄子学家郭象在《南华真经序》中说:“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这句话就是说,庄子称得上是知道(万物)根本的人,所以他从未收敛过他的狂妄的文风。的确如此,《庄子》一书中有大量讥讽世人乃至圣人的狂言,但这并不代表庄子学识浅薄,而是因为他不仅能理解透前人的学问,更能摆脱一般人的那种对前人的盲目迷信,因而拥有足够的自信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准确有力的狂言去发人肺腑、引人深思。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评价此书:“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我们都还记得高中语文学过的那篇《逍遥游》,作为此书的第一篇,它正好印证了刘熙载的这句话,通过全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背长千里并飞势磅礴的鹏了吧,它象征了庄子所欣赏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并以之讽刺蜩与学鸠那鄙陋的形象,将看似遥不可及的大道寓于奇伟瑰怪的故事之中,真可谓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啊。
而在其文学水平方面,鲁迅先生评价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正因为作者想象力丰富,才使得文风气势恢宏、取材广博丰富,以至于周朝后期诸子百家的作品都要逊色于它。要说起对《庄子》文学性的推崇,那么大文学家苏轼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的这句话并非言过其辞,而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诗词文中时常化用《庄子》一书的故事,我们高中学过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即是化用了《秋水》篇的故事,表达了自身放眼广阔宇宙、向往无限的洒脱性情。认真读《庄子》,一定能提高我们的文笔。
下面谈一下我的读书过程与读后感想:
首先,我网购的是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学者思履注译的《庄子》。之所以网购这本,一是因为书的封皮墨绿近黑、上面只有寥寥数字、朴素典雅,符合我一贯的审美;二是因为全书412页、40多万字,价格不高但评价却不错,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
全书由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内篇七篇是整本书的核心部分,奠定了庄子思想的主基调,因此我以平均每篇两张的速度、用十四天将内篇读完。虽然开始不太适应一些比较玄奥的部分,但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总能体会到一些妙处,并从中获得一些世界观的启示,比如《齐物论》中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在指出世间的万物是一个整体,我由此反思,既然万物是一个整体,那么就不必为某一事物而纠结,而应该敞开胸怀,如水流一样不断地与他人、社会及自然密切相处。在读完内篇之后,我基本上适应了行文风格,就接着先后读完了外篇与杂篇,其中故事很多,也涉及到不少此前的历史人物,为了更好了解其中的主旨,我对不了解的人物或史实都进行了百度搜索。对于一些道理上看似有矛盾的句字,我并没有强行理解,而是大致揣摩其意蕴,通顺下来即可。
全书刚刚读完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为自己这种刻苦的成果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却因不知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而迷茫,因为它不像科学知识或诗词歌赋那样,拥有具体的用武之地,却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实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经验阅历的积累,我越发感受到《庄子》一书对我的益处。首先在思维方式上,我改变了以往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武断性思维,变得能够容纳两个或多个不同乃至相悖的事物或思想,从而增进了我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在三观的方面,我变得更加通融余裕,不会再因某一个问题而陷入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考中去,也不会因世事的多变而感到虚无或痛苦,反而变得心胸开阔,能够悦纳更多有趣或有意义的事物。
作为一位资深读书爱好者,我诚心地向大家推荐《庄子》,希望大家你能中获得乐趣,并让《庄子》一书的内在精神浸润自己的心灵,给我们的学业、人生带来切实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