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席法院庭审旁听,难免有些好奇心,除了案情本身之外,我对构成法庭本身的人员、环境、程序等稍作观察,以下就算是我“以偏概全”的观察报告吧。
01 女性当家整片天
这个法庭上的工作人员居然全是女性,从审判长、陪审员、书记员到法庭助理,五人全是女性,陪同我们旁听的法院工作人员也是女性。印象中除了入口处的法警是男性,法庭的工作人员怎么全是女性,这肯定是一个小概率的偏面印象吧?事后查了一下,让我对女法官肃然起敬,居然还有个“女法官国际日” ,这是经第7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设立的节日,其宗旨是促进妇女在各国司法机构中的充分和平等参与,支持妇女在从事司法工作中彰显自身价值。从目前趋势来看,女法官的确呈激增状态,女法官对工作的专注度更高、调解能力更强。
02 微信证据巨重要
庭审当中最核心的证据是当事人相关微信沟通记录。微信聊天证据的重要性远超乎想象,在庭审陈述、举证、辩论的过程里面,庭审各方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篇幅都是在论证那个微信聊天记录。当然,通话及会议录音证据也有一席之地。
03 书记员决定节奏
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发现:感觉整个法庭的庭审节奏其实是由书记员的打字记录的速度来进行调节控制的。审判长讲话的语速、双方律师陈述的语速全是为了配合书记员的记录而刻意放慢速度。后来想明白了,这是法院为了搞卷宗等案头工作的需要。庭长及原告被告法律师面前的屏幕同步显示就是为了同步确认卷宗记录无误。
04 让道德引领法律
法庭墙上挂了几副语录体格言,印象中一篇是来自于古代的《治家格言》,大意是要重视亲情而非财物。另外一篇摘录了《论语》中孔夫子的一段话,大意是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看来法治与德治,两者不可偏废啊!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尤其是2000多年儒家伦理的传统,我们一贯重视与提倡的是道德至上。法律往往是规定了我们行为的下限与底线,而道德其实是要引领提升我们言行修养的上限。
05 辩论环节显锋芒
庭审有严格的程序需要按部就班的走,在审判长的主持下,庭审各方,原告被告律师等都是按照既定的流程在做相应的陈述,在这过程当中,为了配合书记员记录的速度放缓的语速,让人感觉慢且无趣。但当庭审进入到辩论环节,终于感受到了来自原告律师酝酿已久的爆发——犀利的观点、强有力的质问、缜密的论证逻辑以及情绪的力量。可惜,这是一起民告官的诉讼,被告方律师的回应让人感觉原告律师的一拳打在了棉花团里。
此外,旁听席上原告方的场下支援律师颇为给力,一直开着笔记本在为席上的律师伙伴微信发送资讯及建议,真是好队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