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如同散落的珍珠,会遇见属于它的有缘人。自有它的使命和道途。世间总有很多东西是超越于金钱的意义所在。感恩一切因缘,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顺便获得了价值和意义。
有时候翻看过往的朋友圈,找些老照片。看看曾经的记录。
翻看到今年初为江西,贵州,湖南等地的留守学生赠送过书籍。
传递知识,传递爱,传递温暖。
有学校里面的其他老师看到我的书籍找到我微信,发来留言说在我的书中获得了共鸣。
这是文字的力量,文字像一根线,筛选属于它的同频人,遇见认可自己的读者。
记得小时候夏天发洪水,我们村庄会收到很多救济衣服,大概是外地城市里人热心寄来的善意。村干部会安排发放困难人家。
我们特别开心,虽说是救济衣服,其实很多衣服蛮新的,也特别好看,比我们自己家的好太多了,自己家的大多是别人给的宽大衣服,要么是门口裁缝店的定做的衣服,缝缝补补那种。
至今,仍记得那时候收到别人送旧衣服的那种快乐感,幸福感,那都是童年少年岁月里的欢喜和温暖啊!
不知道收到我书的学生是否也有这种快乐的感觉。
1999年,我拥有最好的一条裤子是精美裤,10元钱一条,踩脚底的那种。膝盖有一个硬币般的小洞洞,都舍不得扔掉。
我平常就穿校服,我出门打工前一年,每天还主要是校服,因为校服那时的我最拿得出手的衣服。
直到我第二年独立当师傅,做衣服,拿工资了才买些合适的衣服。
作为一位写作者,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肯定会出现在他的笔下,以各种形式表述。而在世界遥远的角落,某一个人某一群人也曾有这些共同的经历,就会有深深的共鸣。
上次96年出生的小六六说她特别喜欢《只做唯一的,我不做第二个谁》
她说看到我书中描写的很多农村的生活经历,让她记忆也涌现,仿佛也回到了小时候。我很惊讶,比较她比我小了十几岁。
“在农村出生的孩子,读你的文字都特别有共情”。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最高级的道路。如实记录,文字可穿越空间和时间。
我小时候个子一直特别矮,直到读初三的时候,我都是班上最矮的,做早操,是体育课,我都是在最前面。
我的整个学生生涯,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沉默寡言,自卑到极致,独来独往。穿着也不得体,语文成绩主要是初二初三好,其他没有一样出色。
那些镇上出生的同学,穿着好看的衣服,气质出众,举止大方,谈笑自如,我都不敢跟她们说话。
初三后学期,我和发小去学校搬桌子回家的时候,有几个镇上的女同学到我的跟前说,你这就不读书了吗?你文科成绩那么好,不读书好可惜啊!以后到高中可以分文理的……
原来高中还能分文理,不曾有人跟我讲过。也早就没打算继续读书了,只想早点打工赚钱。
我都要离开校园了,她们还会主动来跟我说话,言语都是挽留与惋惜。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其中那次和我说话,有个女同学记得叫汪萍莉。我后来在镇上学缝纫的时候,恰巧她的家就在我师傅的隔壁几家。
我牵着师傅的小女儿在门口过来过去,她看着我,沉默,我们没有再说话,大家不知该说什么。
她家是在镇上卖水果的。偶尔我坐在缝纫机做事抬头时,也看到她从门口路过。
直到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镇上有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我们乡下学习好,但是他们读什么3+1学校,再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仍然上高中大学了。
有的现在在电视台工作,有的在学校当老师,有的考了公务员等等。
我在镇上那一家师傅学徒,一共有七个师姐妹,我是后面去的师妹,负责拆拆洗洗,锁扣眼、挑裤脚口、带孩子、擦擦地板,打下手。
此刻,我在想,我们这七个师姐妹中,如果家庭环境但凡好一点,家庭父母资源人脉多点,肯定是不需要埋头学缝纫了的。
我至今记得有一个师姐叫张丽,长得真是叫漂亮呀!瓜子脸,大眼睛。
中年过后的我,已是一名全职写作者。回想起过往的人事,其实,每个人有他人生的功课要做,有他各自的悲欢欣喜。
几世能轮回下来,谁又知道自己下一世做什么,上一世做什么。
生活不是在此处受苦,就是在彼处受苦。拥有好心态更重要。
生活想要埋了我,却不料我是颗种子。
只做唯一的我,不做第二个谁 中国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