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43775/3d84aabce1eb2616.gif)
人难免会生病,病了就得就医、求医,这一系列的寻医路,有的时候还真的会愁了人心,费了周折。
现在条件好,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健康就更加重视。一些病,其实算不上特别重的病,主要还是查不出什么真正的病凶来,弄得人好也不行,歹也不行,总觉得背着一个沉重的东西,生活得特别不舒适。于是,人们就争相找名医,寻名院,求名药。动不动就是跑省城,上上海,到京城,下广州。只要听说那里出名就去那里,那里有名医就找到那里。
去年也和许多人一样,疑似一病陪着家人去了趟上海。以前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名医、名院,从来也没想过要找他们,毕竟自己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况且条件十分有限,何谈与这些名字结识,何谈路途如此之远去造访,只怕人家把我们不当回事。去之前心里很是不安,也没有什么谱不谱的。现在很方便,出发前作了些准备,查信息,网络预订,咨询情况。看似顺利,还自以为这些都做好了,没有什么担心了。
到了上海后,才发现,远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虽说有些预订,现场真的没法让自己理解。一进门诊大厅,人山人海,还觉得不能说明那种场合。听得出,是来自各地的人。叫人的、问路的、查询的,声音十分吵杂,要挤进去还相当的困难。网上预约,还要现场领取病历,重新刷卡。起先不懂这些,挤不进去,还以为会有提示。找到导医才知道,必须重新排队,拿到号以后再到指定的12层专门的科室等候。
高兴的了解清楚后,挤到电梯口,10个电梯口全是满满、长长的人,以为很快,问前面的人还要多久。前面的人告诉我,他已经站了快半个小时。一听我就有些傻眼,听导医说,如果不提前将号送到科室,可能当天还排不到队。无法,只能临时决定采取最原始的办法,走楼梯。说走就走倒不难,可走了二层才发现,这个医院的层高比一般楼房的层高高出不少,每一层楼梯还真的有些费力。小跑式的到了12楼,排了队,拿了新号,放在科室,医生桌上已放了厚厚一叠号,外面全是人,自己累得喘粗气,一头大汗,人家还不当回事。
站在外面等了一会儿,所幸喜欢与人问问话,顺便了解情况,还可以缓解下压力。好心人告诉我,如果想尽快看到,得到上面一层交一个专家门诊,加一个专家号,多交钱,马上就可以安排先检查。于是,找到主任,说明看专家,她给批了个字。拿着条,我立即跑上13楼,挂了这个专家,多交了钱,取了号又折身回到12楼。直接交给刚才的所谓主任,即刻就把我的这个号优先安排。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43775/0536f63331268548.jpg)
这个不是专家的专家主任,很麻利的按照一套程序问了、听了,一张单子立马交到手上,尽快去检查,你看的是专家,他们会优先检查。还真是这样,不到二个小时,需要查的都查了。最后一项安排在下午上班,要按时做好,主任才能给出结果。
下午电梯不敢等,还是爬楼。一口气到了另外一栋检验楼的10楼,等待检查也是长长的队,结果一扫卡,号会自动识别往前排。所幸检查倒没等多久,结果一来,就一路小跑的爬诊断12楼。累是累点,当时就想,平时锻炼好,要不这一跑一爬的还不得去了半条命呀。所有报告给主任一看,说是有些情况,要求最好约下专家。这个真专家,还不是说约就能约到。快的也要三个月,慢的就不知道多久。专家预约费用相当高,听说也只专家会诊的时间十分短暂,一次是不够的,还得多次。
后来,又去了省城医院。人一样的多,医生一样的客气,问题是都听不懂那个是真,那个可信。病人都是傻子,谁说都信,给什么都吃,图的就是快好病。
生活质量越高,对健康的要求就越高。就算生活差点,健康从来都看得很重。老人家说过一句话,“好死不如烂活着”倒是能说明点东西。经济发展了,多少大家口袋里还是有些余钱,对医疗技术的要求就明显增加。稍有条件的,一定会找到好的医院,好的医生,寻求到妙的治疗途径,彻底、尽快、无痛苦的好起来。
去了几次好医院,难免就会想点事。为什么本地一样的设备,却不能完全检查出、诊断出真正的病凶呢?为什么不努力培养更多的医疗精英配强基层的医疗队伍呢?为什么基层的医者不能输送更多的人才到高级机构培训,不断的充实基层医疗水平呢?
求医路真的会让人疲惫不堪。不被折磨的信心和健康生存的念头支撑,又不得不艰难的继续前行,挤队挤车挤时间。
好资源不一定能人人共享,好医生不一定人人能求,好医院不一定人人能进得去,好技术不一定人人能用得到。健康理念让人渴求,健康伴行一生。
求医难依然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愿努力保持着健康,少去烦扰医生,也少有自我疲命奔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