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痛了,还是痛到麻木了?你能分得清吗?
原来,有些痛已经万箭穿了心,痛到麻木以为是不痛了,可当你低下头颅,却发现胸口的箭还在,那痛真的就会消失吗?
“哀莫大于心死”,那是因为死亡代表终结,不再受精神折磨而显得痛快。而悲哀却可以无限循环直至思想顽钝,麻木不仁,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内心强大的女人最优雅》一书中,卡耐基写道:“人之所以战胜孤独,主要是因为人战胜了自怜”,我非常赞同。“自怜”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自找“委屈”感来成就别人对自己的怜惜。若是生活在这样的情绪之中,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伎俩”,时间将会耗尽你身体里所有的正向能量,最终在自我怜悯中无法自拔,一天又一天。
我们之所以感到“委屈”,其实就是在选择的那一刻,呈现出与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相对立的局面,就是“被迫接受”。那么,为什么明明不愿意还要被迫接受呢?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吗?表面上看是这样理解,但是现实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有时需要这样的选择,因为要生存,因为要生活,因为要爱。
委屈带来的负面情绪一定存在,既然我们不能保证它会消失,就不要执著在“委屈”的旋涡里打转,而是要把这种消极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能量。

不可改变的,我们要学会释然,只有从心里真的选择不去纠结,“委屈”才不再是委屈,而只是经历中的一个“过客”。它闯入我们的生活,即便唐突,为它倒上一杯茶,茶香沁人心脾,喝完护送它离开,不再留恋。
能够改变的,我们要学会成长,在自身不足中寻找突破口,“委屈”就成为了动力,我们借助它的力量变得更坚强,有韧劲。每一次碰到它,都会在无形之中进行相互较量,不再害怕,却在慢慢成就更好的自己。
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弱小的角色里,我们不需要自怜,我们都是自由的,我们都拥有强大的自给自足的能力,我们都应该把时间用来雕刻自己,而非无休止的为别人的恶,消耗自己的能量。

看到外面的那层保护罩了吗?它是不是时刻都跟着我们?有多大?有我们展开的臂膀那么宽大吗?够结实吗?有我们挺起的胸膛那么宽厚吗?记住,它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自己的保护罩。
精神内耗很残忍,却也宽仁。当我们选择无休止的和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它便是一把尖利的刻刀,由浅入深,后进五脏六腑,刀刀见血,那便是“自杀”;当我们选择寻找突破口,重建自我,提高认知,付诸行动力,由内而外爆发小宇宙,那便是“重生”。
既然箭已穿心,拔出来也会疼痛无比,与其隐隐作痛,不如痛得彻底。及时止血,消炎止痛,伤口便会愈合,疼痛才会真的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