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22日,天上乌云密布,我很早就赶到了江城路江干区政府所在地。坐上杭氧派来的大巴车,我正式踏上了社会。
初中毕业,我在家等待分配半年,终于盼来进工厂的通知。因为通知让我住在工厂宿舍,虽然工厂离家并不很远(骑自行车大概45分钟),我在形式上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怕我住在宿舍会冷,我外婆带我到了我父亲工作的菜场,逼着他掏出15元钱,到南星桥的和平百货大厦给我买了一件棉大衣。这件蓝色的棉大衣到7年后我考上大学还穿在身上,一直陪伴我大学毕业。
我这一生常常有贵人相助,包括这人生第一次的工作分配。能够去杭氧当工人,我的班主任肯定起了很大作用。我那时候眼睛已经有两三百度近视,据说杭氧招工的人开始想拒绝我。幸运的是,我母亲同车间的工友,当时正好在江干区教育局当工宣队员,参与了我们的这次毕业分配,他强硬地要求对方接受我。工宣队在当时是不好惹的,杭氧劳资科的人大概不想惹麻烦,就让我进了招工名单。不知情也不通世故的我,高兴但又忐忑不安地坐在大巴车上,晕头晕脑地到达了厂区的宿舍区。在礼堂里,按照劳资科工作人员朗读的名单,我被分配在工具车间,我们一起进厂的初中毕业生有10名,5男5女(第三天又来了10个青年,也是5男5女,除了两位是从农村插队抽调上来的,其余也是我们这一届的初中毕业生)。一位姓汪的车间领导(后来知道是车间副主任)把我们10个人召集在一起,宣布我们的工种和班组归属,我进入车间保养组,当了保养工(机修工的一种,主要工作是对车间的机床进行日常维护,在很多纺织厂这种工种被叫作保全工)。
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刚过了17周岁的青年,小学和初中都不曾读全(我小学读四年,遇到文革停课闹革命了,因为年龄小,在家闲逛两年后进了初中,初中只读了两年半,就成了初中毕业生),居然就成了一名工人(非常庆幸,因为我的很多同学去了农村插队,或者去了内蒙或黑龙江)。以现在的眼光看,17周岁还未成年,可谓童工啊。
杭氧是一家在杭州排TOP5的大工厂。第一是规模宏大,拥有4千多名职工,厂房面积大于杭州大学本部,我估计有八九百亩。第二是产品独特。杭氧生产的产品叫制氧机,也叫空气分离机,简称空分机,是全国唯一一家生产这类高科技产品的工厂,炼钢或医学用氧气,只有依靠制氧机才能得到。所以,当年杭氧隶属于四机部,这是有点军工背景的国务院下属部委。第三是工厂的技术人才众多。当年工厂技术工人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像我所在的技术工种,需要当三年学徒,发的是生活费。三年后满师拿实习工资,一级工。实习期满,定级为二级工。正常情况过几年评级一次,逐步升级。但是,因为文革前的经济发展缓慢,文革时经济更是停滞不前,所以,一大批中青年工人都停留在二级工和三级工的级别上。然而,50年代初被评聘为高级工(五级工往上)的老师傅杭氧有很多,比如我所在的工具车间,一两百人的规模,却有10多名七级工(八级工很少,记得杭氧只有一名八级工,是厂里的总工程师)。我师傅就是六级工。在当年的我们看,他们都是技术权威,在工厂里是必须仰视的。我从学徒干起,学徒工三年只能拿生活费,第一年17元,第二年19元,第三年21元(突然想不起第三年我们拿多少生活费了,21元未必准确)。三年学徒,再过一年实习期,我们才能拿到38.9元加2元共40元9角的二级工工资。我没想到,这40.9元的工资,我一直拿到大学毕业(虽然是国家政策,但我仍然感谢杭氧的大恩,因为有这份工资,让我在大学里不至于像乞丐一样生存,除了每月10元上下的饭钱,还可以随意买书以及暑期的外出旅游,我过得比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潇洒)。但在50年前的今天,我对第一年能够拿到17元生活费已经很满足,这份工钱不仅让我能自食其力,还在一年后买了一只七管收音机,开始收听上海短波电台,自学英语。
我的人生第一阶段,开始了。
写于2021年12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