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记事,我家里就有书。
自从上学之后,知道看书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我爸在不忙的时候看书。
自从我能看书开始,我爸就给我买一些我喜欢看的书。
以至于,我以为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书,每个孩子的父母都看书,每个孩子小时候也都有课外书看。
直到大了之后,准确的说,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八十年代的农村,并不是每个小朋友家里都有书。
现在想起来,我爸在那个年代都按期订阅期刊和报纸,是件多么有范的事情。
我爸不仅看书快,记性还好。虽然我那个时候,还没有绘本,也没有睡前故事这一说。当然,我妈也不大会讲故事。自我记忆中,我妈就给我讲过一次故事还是照着故事的“妈妈讲故事”专栏讲的。故事讲的很完整,但是绝对没有爸爸讲的声情并茂。
刚才说到我爸记性好。好在哪里呢?刚看完书,就能给我们讲故事。他讲故事的时候,就绝不会再看书,更不会照着书念。完全是代入式的讲述,完全听不出哪些是原文的故事,哪些是他忘了之后,临时编造和添加的。总之,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我爸讲故事。
我上小学的时候,很少长时间在其他同学加做客,顶多偶尔到同学家串个门,然后就一起出去玩了,所以对其他同学家的情况不太了解。上了初中之后,就有到同学家吃住的经历了。那是,我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一样。
我在同学家看到的最多的读物就是同学的哥哥用过的课本。有的用来贴窗户,有的用来糊墙,剩下的残本,被随意丢弃来某个角落。也许以备哪里贴的墙纸坏掉之后再换上。
同学家父母的谈话也不一样。有的同学家里经常谈地里的活怎么样了,庄稼长得怎么样了,今年粮食的价格好不好了……还有的同学家里更喜欢谈东家长西家短。还有的同学家长只是嘴贫,开一些毫无内涵和意义的玩笑,以彰显自己蹩脚的幽默感。
忽然想起来,陋室铭里的一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虽然我家也没达到“谈笑有鸿儒”的境界,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别人家“往来净白丁”的低俗氛围。
这些区别,在当时小时候也没有清晰的感觉到。只是现在回想起来的,才意识到原来我家跟别家氛围的对比是这么的明显,并且有一种羞涩的自豪感。
从小学开始,我就有一个困惑。明明半个学期没有好好学习语文,为什么期末考试的时候,语文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怎么就看不到明显的下降。
归其原因,一是老师教得好,而是我爸从小对我的影响极好。小时候耳濡目染的熏陶,加上我小时候读过比别的孩子多的多的课外读物,让我的语文底子还算可以。所以,即便短时间不学,成绩也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爱看书的家庭,各有各的优秀。
【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