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我负责阅七年级作文,大概浏览一下作文要求,感觉还好,不难。可是批了几份文章,却大感意外,没有几个切题的。换一封自认为是成绩好的场次试卷,依旧如故,没有中心,离题万里,心里再无法淡定。
【真题再现】
真题再现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从小到大,每天的日常,毕竟更像散文,这一颗,那一粒,要捡起来,仔细看,原来是真有不少的明亮。
请以“捡起生活中的明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500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审题指导】
1.审材料。“我们从小到大,每天的日常,毕竟更像散文”,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从日常点滴、繁杂琐碎中去发现、去品味;“这一颗,那一粒”,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处处景如珍珠散落在记忆之中,或许已经蒙上了灰尘;“要捡起来,仔细看”,对这些事物重新审视,或许会触动你的心弦,让你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原来是真有不少的明亮”,“原来是”是指意外的发现,豁然明了的道理,“明亮”让我们自然想到“阳光”、“月光”、“灯光”等,这里自然是比喻义,可以指所有让我们心生暖意、倍感振奋的物可以是温暖、感动、顿悟等,是所有给我们带来美好感觉的人与事。
2.审题目。题目就是材料的提炼。“捡起生活中的明亮”中心词是“明亮”,指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让我们警醒与振奋的人与事;“捡起”让我们想到“朝花夕拾”,是回忆发生过的或忽略过的事;“生活中的”告诉我们选材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不可虚构。
3.审题目要求。一些同学看到题目就匆匆下笔,实际上下方的要求也不容忽视。比如,“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要选择合适的或者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但是不能写成诗歌;不能套写、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等。
这样,经过审题,学生对立意、选材、文体就会了然于胸,然后再安排结构、注意详略、锤炼语言,一篇完整的作文就诞生了。
【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
综观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审题不当。
1.立意(即中心)不当。一些同学没有理解“明亮”的内涵,直接写月光的明亮;有的同学写捡起垃圾、捡起落叶;有的另立炉灶,写成“难忘”的事、“高兴”的事、“美好”的事;有的甚至首尾不点题,只顾埋头叙事,让人不知道表达什么中心。
下面这个同学写自己学习游泳,然后参加比赛,爸爸给自己加油,结尾却揭示了“不到最后,永不放弃”的道理,致使偏离了主题。
还有这个同学,写自己抓青蛙养起来,被外婆批评后,把青蛙放生,从而知道要保护动物,与“明亮”这一中心没有关系。
2.选材不当。一些同学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明亮”这一中心,因而选材不当,甚至离题万里。如,一个同学写自己去姑姑家做客,结果玩游戏,花了姑姑500元钱,感到很愧疚;如写一群孩子折槐花被母亲一顿暴揍;如一些同学选用书中的人物事迹,如《飘》中斯嘉丽面对困难不放弃,这些都与“明亮”没有关系。
3.详略不当。在叙事时应该根据中心的需要,恰当的安排详略。一些同学选材恰当,只是详略安排不好,影响了中心的表达。比如下文,这个同学就是想通过自己买药时钱不够,姑姑帮助了自己,表现生活中的“明亮”。可是,该同学从发现弟弟发烧写起,写妈妈给爸爸打电话给弟弟买药,可是爸爸没空,只有让“我”去,“我”去了之后没开门,就去了另一家,买了之后,走到半路把药丢了,再回去买却发现钱不够,正好遇见姑姑,姑姑帮“我”买了,虽然叙事完整,但叙事缺乏重点,详略不当,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4.文体不明。一些学生没有注意文体的要求,因而一会儿议论,一会儿叙事,造成“非驴非马”的尴尬。如这篇文章,先写什么是“明亮”:爸爸妈妈的陪伴,老师的教导,医生的救死扶伤,环卫工人的劳动……然后论述这些“明亮”为什么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审题不当、文体不明造成的。
5.脱离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有些同学一提写作就搜肠刮肚地想:自己读过什么类似的文章,看过什么影片?可不可以套用?如一个学生通篇写南康白起的网络小说《我等你到三十五岁》,记录和“张先生”的故事,这样的文章脱离生活,不仅不能引起读者共鸣,而且可能令人生厌。
6.语言空泛。要避免语言的空泛,就要抒真情,写实感,注意细节描写,平时还要积累精美词句。
总之,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从审题开始,提炼中心,精选材料,安排结构,锤炼语言,这样,一篇鲜活而感人的文章就呼之欲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