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三“养正”培训班培训间隙,和李秀伟校长一起讨论梳理我们学校的理念文化。针对每一个词,李校长认真做了推敲。《大学》《论语》《中庸》……每一个词从出处到含义,李校长张口自来。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熟知于心,内化于心。不禁被他饱读诗书的精神所折服。学者也,学问之道,博学广识,谦逊而高贵。
从李校长身上,我也去思考自己平时的阅读与写作,真是无比汗颜。故今天写文,以记之。广于阅读,勤于思索与动笔,随性而行,恣意乐为,只谓舒心悦己。
长时间日志题为“和谐之美”,点滴记录,日渐成文。今考证“和谐”一词出处,深味其含义,以长学问。
“和谐”出自《管子.兵法》。原文则是:“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管仲说:“用利人利己的理论管理大家,大家便能和平相处。用利人利己的成果养育大家,大家便能互相合作。既能和平共处,又能互相合作,大家便能做到人己两利,内外双融,这就是和谐。有了和谐的方法,便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能够用和谐的方法把大家全部组织起来,大家便不会再畏惧任何天灾人祸的伤害。”
后来,人们把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互相利益,携手共进的做人理念,称之为“和谐”。
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所以和平与发展的方法——“和谐”,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和谐:《辞源》的解释是“协调”。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新编古今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古今同义(1)和睦协调;(2)配合适当和匀称。
《广雅》: “和,谐也。”《玉篇》: “谐,和也。”
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和谐就是一个系统内各种因素共存,均有差异,但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共生共赢,相互对应,相互促进,有竞争与妥协,有此消彼长,是人类文明与智慧,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处事理念与法则,我们应构建环境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和谐、机制和谐,一个组织一切以和谐为本,一定会健康发展!
国有国之和谐,家有家之和谐,校有校之和谐。故今记之,赏心悦目于日常之美。
校园篇
秋日清晨,微风薄凉,迎着第一缕晨光。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有序进入校园。入班即读,值日班长站在讲台上带领到来的同学们早读,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老师们陆续走进教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早读、早课,孩子们静息,课间操……一串串铃声安排着一天忙碌有序的生活,节奏快,思路清,课上课下和谐有序。
集体备课时,大家激烈讨论,集思广益,为课堂教学做足准备。养正讲堂上老师们围绕一个主题,侃侃而谈,为大家教学中的难题支招。社团课上,手工作品,剪纸作画,吹口笛,打手鼓,跳鬼步……热火朝天。
成长共同体、养正阅读书写素养提升班,两个群里,老师们每天坚持阅读、书写、反思,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如果因特殊原因偶尔在某一天遗漏了其中的一项,心里会感觉很不舒服,我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习惯养成后的魅力。大家不约而同地去做同一件事情,虽无比较,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合力。在职教师,调入教师,代课教师,都在养成一种习惯,也逐渐形成了第十小学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文字共舞,分享喜怒哀乐,这种风景是心灵散发的馨香,是塑造心灵的赞歌,一群普通的人,做一件普通的事,注定某一天大家与众不同。
校园之美,静动之美,奋斗之美,和谐之美。
家庭篇
在工作之余,最惬意、可修心的地方莫属于家里。在家里和小女儿相处的时间最长,小女儿六岁,刚上一年级,早处晚归,一直随身携带。
9月26日美好记录:秋雨绵绵,丝丝缕缕,时断时续,为这丰彩的季节增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色彩。下午回到家已经近八点钟了。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话,可以不用吃晚饭了,可是不然,还有刚入学的女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晚饭不能不吃。于是我到家后忙着进厨房做饭。女儿也跑进来帮忙。我在烧汤,女儿负责把橄榄菜撕成叶片,撕好后有洗了一根胡萝卜,削了皮,然后自己拿刀切成了片,又切了火腿。烧好饭,女儿也把要炒的菜准备好了。不一会儿,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一盘蔬菜就做好了。我们边做边聊天,好不惬意!
难得享受和孩子一起在厨房里忙碌的快乐。一种和谐之美,在厨房里绽放生活的色彩。喜欢这个融洽的感觉。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朴实、温馨、恬静、美好!
9月30日美好记录:颂壮丽山河赞歌,享美好文化生活。这个中秋、国庆假期,处处洋溢的欢乐祥和的气氛。难得抛却繁忙,在家里享受安闲时光。吃过午饭,我一边写教案,一边听最喜爱的蒋勋讲红楼梦。女儿在身边写作业,不懂得地方问我,随机进行指点。六岁的女儿对我说,希望我们的家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也不知道这是她从哪儿听来的,但总归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是祥和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女儿懂得,我也懂得,生活即当下,无欲无求,平淡而幸福,和谐而美好!
和谐之美,于国于家皆是致诚所愿。国庆
假期,愿祖国繁荣昌盛,举家和谐安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