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陈卓光鼓励我将自己的文章编辑出书,但我总觉得拙作数量有限,而且觉得拿得出手的也只是寥寥几篇,出书仅仅是个美梦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去新华书店逛书,尤其对诗词类的书总是爱不释手。“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如诗似画的学生时代,我写出了《月曲》、《悠悠我思》、《鹏》、《希望》……散文诗。长大后又机缘巧合认识一些记者、编辑、诗人、作家,他们很关心我,并签名赠送他的书,我如获至宝,都用书皮包着倍加珍藏。心想,得向他们好好学习,何时自己也能出书呢?
赠书犹如朋友,伴我走半生,收到的赠书有:李成野《当代新闻写作》,辛瑞玲《换一种眼光看你》,陈跃子《针路图》,田雁《男人+女人=?》,谢惠鹏《品涛集》,杜汉文《没有枪声的远征》,林俊聪《南澳岛传奇》,黄赞发《潮水情》,谢娇兰《白天的月亮》,林凯龙《潮汕古俗》,王炜中《心迹》,李奕波《韩江春晓浪花溅》,张泽华《大潮的呼唤》,李闻海《人生不像画》,黄兰淮《探索》,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陈耀贤《潮汕乡土足音》,杨基平《午夜呢喃》……尤其是赠书上还有作者的赠言,最令人难忘的是林俊聪:“文章千古在,仕官一时荣。”“荣辱抛天外,春秋上笔端”。这些赠书就是益友,它激励我能在这熙熙攘攘的世俗杂音中保持平静及写出静夜无尘的弦外之音。
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就难以书写深刻感悟的人生,赠书承载着深情厚谊,我闲暇时总爱捧着书慢慢地咀嚼、品味,在书中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体验与主人公同样的生命历程,感叹人世的沧桑,体会作者的感悟。虽然有的赠书友已悄然逝世,但他的音容笑貌今犹在,令人怀念!人生就是一部书,文以载道,读书如品人。
写文章是我的爱好,但由于结婚生小孩后生活忙碌,我渐渐地已搁笔多年。“五十知天命”,于是,我很想记录自己所想所感,便先整理之前写过的文章,寻找写作的灵感,希望在简书日积月累有所成就。
简书平台就像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有想法随时记下来,发布后又可以随时更改。简书的朋友多数不熟,写不好的也不怕别人笑话,记录全是真情实感,文章在简书不断修改直到满意才发到微信公众号“水中碧”。一旦点击量大大提升,成就感立即涌上心头。最惊喜的是小儿子竟然成为我文章的读者,他说:怎么您的写作天斌一点没有遗传给我?我看到小儿给我点赞很欣慰,也告诉小儿,多看多写、或多或少能提高写作水平,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我有时苦思冥想无从下笔;有时工作太忙时间不够用;有时受到冷嘲热讽。写作真累好想放弃日更,但每天看着日更的排名榜上自己前进的名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我继续默默地坚持写,日更要量的积累上注重质的提升。看到《乡情乡韵》的征稿,我便抱着试试看心态写了一篇写史性散文《乡情乡愁》。感恩西岭过客对拙作的指正和肯定:“文章写得很好,一份正能量,一种情思,真情流露……在目前浮躁年代,能静下心来夜读,静耕一方净土,难得”。拙作有幸被琴雪山人收录推文并邀请我进“乡情乡韵”微信群,以文会友认识不少简书大咖,“见贤思齐”抱团取暖写作路上不寂寞,70天坚持日更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简书创作者”称号!
近日征文赛作品在都市头条发布,拙作《乡情乡愁》、《母亲》、《书缘》、《忆父亲》、《鹦鹉》、《祭祀》、《家有萌猫》、《学卤记》、《亦师亦友九中情》、《平凡岗位 可爱的人》得到不少友友的点赞、写评、转发,10篇阅读量140万以上,其中《乡情乡愁》已被平台置顶、被百度热搜、阅读量达45万以上,荣获“乡情乡韵杯”主题赛一等奖。“夜已达旦欢难禁”我内心激动不已,被肯定的愉悦感是金钱买不到的。
写作者皆有出书梦,几篇拙作荣幸被编入书。已出书:《书痴杨树华》编入《家在冠山》,《亦师亦友九中情》编入《寻踪.寻根》。将出书:《乡情乡愁》编入《乡土乡韵半清欢》,《书缘》编入《人间烟火抚凡心》,《虱母仙活画》编入《经典杯世界诗歌作家选集》。
书香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