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曾说:你有苦说不出,才是真的苦。是啊,这世间最大的苦,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埋在心里,自己折磨自己。二伯唐士华, 1940 年 1 月11 日 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 2024年2月13 日 7:40 分卒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二伯临终前,写下这首诀别诗:毕生最憾事,不及妻所愿;今日病牢囚,精神添枷锁;欲回来时路,只是情未了;但愿恩仇眠,笑上黄泉路。爷爷出生在泾县茂林唐村,茂林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一说。这里的环境跟徽州类似,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且耕地匮乏。“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朝外一丢”。这是明清时代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爷爷正是这句俗语的典型写照。 命里带金的人,即使无所建树,但口袋里会一直有钱。爸爸就是具有这种命的人。二伯最后一次离家,爸爸把口袋里积余多时的零花钱,全部给了他。二伯比爸爸大两岁,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回家,爷爷总喜欢用“二流子”、“轻骨头”之类的贬称刺激他。爸爸比他小两岁,当时高小毕业,已经开始帮助爷爷奶奶做事了。无所事事但一表人才的二伯,被附近的一个有夫之妇惦记上了,有夫之妇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人长得非常漂亮,丈夫在监狱服刑,二伯少不更事,没注意避嫌,一时便有了一些风言风语。大伯年少便在外求学,且学有所成,解放前后参加工作,且因水平高,能力强,无论当时苟延残喘的国民政府还是后来的人民政府,都对大伯青睐有加。大伯属蛇,算命先生说他的属相跟爷爷犯冲,从小便过继给他茂林的姑父做干儿子,少时亦更名吴继林。因姑父家没有儿子,故又名新根。大伯幼年丧母,从小便与舅舅家女儿订了娃娃亲,也就是后来的大伯母,大伯母大他一岁。大伯除了追求学业与事业,生活婚姻全凭爷爷做主。爷爷后来续弦,生了二伯、父亲和小叔叔。大伯生母生了大伯和姑妈,姑妈比二伯大七岁,比我父亲大九岁,二伯和父亲是在姑妈的背上长大的。爷爷的家教极严,听到赋闲在家的二伯跟有夫之妇有染,便用铜烟杆把二伯胖揍了一顿。上一年大伯帮二伯安排了工作,二伯因为年幼在集体宿舍尿床之后无颜面对逃了回来。二伯被爷爷打了之后,家是呆不下去了。正好国家水利规划队来南陵招工,大伯得知讯息后便安排二伯去报名,录取后被派往遥远的广西水电站工作。在这里,二伯的文化派上了用场,加上大伯的关系,很快二伯被单位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造化弄人,命运将二伯跟二妈这本不属于同一世界的两个人捆绑到了一起。二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处境维艰,虽颇具艺术天赋,但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被成分所累属于被管制家庭子女,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便是与根正苗红的二伯联姻。二伯比二妈大八岁,为了缩小与二妈之间的年龄差距,他把在家里的排行跟父亲调换了一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称二伯为“二爷”,我们这里叫父亲的弟弟为爷,跟热播剧《繁花》中的“爷叔”的“爷”字类似。二伯这首诀别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和遗憾。太具目的性的婚姻没有感情作为基础,二妈也因为人生的不甘而扭曲了个性,久而久之神经质似的偏执。六十年代交通极为不便,二伯回来一趟需要乘七天七夜的车,跟家里的沟通主要靠书信往来。一日离家一日深,犹如孤马宿寒林。虽有万般无奈,二伯的家书大多是报喜不报忧。闹饥荒的岁月,大伯家里孩子众多,自顾不暇,对爷爷奶奶也是无暇顾及。小叔年龄尚幼,父亲在何湾供销社学徒工资微薄,最后不得不辞职回家,放弃非农户口,下放到大伯舅舅家所在村庄务农。二伯因为感激大伯的提携之情,经常书信向大伯汇报工作生活情况。父亲下放后爷爷奶奶生活相对稳定了,随着小叔逐年长大,对他的安置是爷爷奶奶心头大事。小叔上有两个在外为官的哥哥,还有一个担任中学校长的姐夫,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不劳而获的纨绔习性日深,亦为未来的家族关系埋下了众多隐患。从我记事时起,二伯在我的记忆中相当于《我的叔叔于勒》中所描述,要给全家人带来福音的于勒叔叔。七十年代每家每户都有相框挂在醒目的位置,我家的相框非常高大上。二伯一张黑白照面容俊秀,二伯一家全家福高贵恬淡;南京姑奶奶家包括全家福的在内几张照片雍容华贵......我是爷爷奶奶的居家长孙,从小便被暗示有朝一日可以通过二伯飞黄腾达。这或多或少给了我如同贾宝玉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般的荣耀,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画了美好的憧憬。作为长子,大伯承担起家族重要的责任。在小叔想去广西投奔二伯的愿望落空之后,大伯通过关系安排小叔到公社铁木社工作,先是学徒,后专管铁木社门市部。短短几年,小叔专管的门市部出现账面混乱,审计出了严重问题,从天而降的灾祸使小叔惶惶不可终日。大伯无奈放下自己的工作,亲自帮小叔理账,帮助小叔成功地完成了软着陆。这件事发生后,小叔再也无法在铁木社立足,大伯只好把小叔跨行业调动到自己所在的林业系统。二伯在奶奶去世的前一年带着八岁的儿子唐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完成了奶奶想看一眼唐家这个千里之外嫡孙的愿望。二伯在老家呆了一个多月,当时奶奶已经卧床不起,这一个月父母穷尽所有招待着二伯父子。当然,母亲的慷慨背后亦是为我将来的“投奔”未雨绸缪。一切的反转都发生在奶奶去世后小叔叔薅羊毛的贪念孳涨之后。随着奶奶的去世,家族最急迫的大事便是小叔叔的婚事。在利益面前,亲情真的没能经受住考验。这期间,一向跟我们特别亲密的姑妈一家因跟母亲发生矛盾而反目成仇。当年表哥、表姐和我都年幼无知,双方经历吵架、打架发展到“不共戴天”。小叔便挖空心思抢夺爷爷奶奶留下的微薄家产,先是将祖居的所有家具全部骗走,说房子留给我家。家具变卖后,他开始要求分房子,姑妈、大伯母自然都站在他一边。最后,父亲委曲求全,作价400元买下他的所谓“份额”。要知道400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雪上加霜,我们家自此跌入万丈深渊。因无法一次性兑现欠款,小叔叔亦开始了较长时间的逼债之旅,他逼债的手段很特别,经常带着他结交的所谓狐朋狗友来到村里,总是选择跟我家关系不好的人家落脚,偶尔制造恐慌气氛,玉石俱焚之类的话常常挂在嘴边。小叔叔在“豪夺”了最后一笔欠款之后便连同自己的积蓄或被骗或挥霍很快就“返贫”了。这期间,他还不间断地持续着与姑妈、二伯之间的“巧取”,直至二妈到二伯办公室撬开抽屉发现所有汇款单和他“要挟(说要举家前往广西)”书信之东窗事发。他还骗取了二伯单位支付给奶奶的安葬费,为此,母亲还托人写了一封信骂二伯,奶奶丧葬一切费用都是我们家出的,二伯单位的安葬费说好寄给我父亲作为补贴,小叔截胡了,照母亲质问二伯的话说,是给谁安葬?自此,二伯和我父亲多年没再联系。这期间,大伯起到了长兄的垂范作用。在我母亲跟姑妈发生矛盾时没有因为父亲跟他同父异母而选边站(姑妈跟他同父同母)。一次到我家吃饭时还答应帮助即将初中毕业的我安排到城里工作,而这件事又因小叔的挑拨离间而不了了之。事后多年,当大家都深受小叔危害之后,这时大伯已经离开了领导岗位,大伯每每因没能帮助我们这一房而内疚不已。二伯从此便再没有回过一次故乡,也许是感觉无法满足小叔的期望而选择回避,也许是没有足够可以支配的钱用以完成他初心的回馈,也许......大伯在年老的时候萌生过托他帮助自己小儿子的想法,就算是投桃报李吧,还委托姑父跟他电话联系过,想在有生之年兄弟再见上一面,但终成遗憾。姑妈家三个儿子都是留日博士,是家族的荣耀,这也是二妈允许二伯跟姑妈家保持联系的根源所在。当然,这绝非二伯的本意,“欲回来时路,只是情未了”或多或少表达了二伯抱憾终生的“未了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