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风行》,识李白

作者: 雨寒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1:23 被阅读110次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译文: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她到长城打仗的丈夫回来,长城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啊。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北风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不管找多少个不爱他的理由,也总是会毫无反抗能力的一遍又一遍地读他。

          《北风行》这首短诗中个人认为很展示了他天才般的才华的,文中以5个互不连续的场景切换,戏剧技巧地达成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目的。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天(一说冬天),当时李白游幽州(今北京、天津与辽宁朝阳一带)。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

            文中场景如下:

            一、“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陡峭的山峰下雪花扑面,不见日月,唯有北风呼啸,雪花太多了,风也太烈,旋转的雪花让人有种充斥天地的感觉,传说中北方神兽烛龙所在的地方早晚犹能见到日月,但这里呢,好像被日月遗忘了,只剩下冰雪,于是从感官上,观者不再相信雪花是细嫩柔弱的,而是觉得飞雪已经在空中连结成巨大的片状,在风中向大地滚落。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思妇

            二、“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美丽少妇似乎被雪花自往日的生活中唤醒,她停下歌喉,收起笑容,因为天生一双潋滟的双眼最引人注目,所以观者很快注意到她细细的眉毛蹙了起来,她的手边似乎还放着酒,身上似乎还穿着盛装的罗裙,可是这一切忽然变的不合时宜了,好像没有秋天作为过渡,她从夏天被扔进了冬天的十二月,举目望去,杯残酒冷,这个世界变的不可理喻。

            李白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三、“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似乎明白了现状,原来一切的痛苦来自于丈夫在长城戊边,丈夫所受的苦寒似乎由漫塞天地的雪花传递到她的身上,她不愿呆在烧着炉火的室内,而是靠着冰冷的门框,望着行人,仿佛寒冷和行人都是她思念的桥梁。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李白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四、“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屋中放着丈夫走时留下来的箭囊,“别时提剑救边去”,那么着急和昂扬,她好像能够回忆起他自信的神态和挺拔的身姿,这只金线刻虎纹的箭囊真是太适合他了,他留下箭囊,是要约定日后来取吗?是做万一的念想吗?不知道,但人走的太久,蜘蛛已经在白羽箭上结了网。冬天蜘蛛会结网吗?好像不会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蜘蛛结网呢?好奇怪,到底是何年何月,收到了丈夫战死的消息呢?或许有许许多多的春夏已经过去了吧,可是她的心里却没有留下过痕迹,仿佛对她而言,四季只剩下了冬天。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五、“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回忆会让人痛苦,纪念物引发回忆,也会让人痛苦,所以她一把火烧了这金鞞靫、白羽箭。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要之何用呢?

            金鞞靫和白羽箭在火焰中焚为灰烟,但痛苦并不随之而去,痛苦是永恒的,因为引发痛苦的生死别离是永恒的。黄河可以为人力所改变,但生和死不行,就像人无法撕裂北风雨雪。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怒号,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像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像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北风行

            李白这首诗,很明显是反战的,但也不止于反战,他还歌颂战士的勇敢无畏、女人的妩媚多姿,他哀怜这个民族的不幸,但也歌颂这个民族的华美和多情。他揭示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但也揭示这个民族的不屈和倔强。

            他曾说“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极力歌颂黄河之壮阔,但在这里,他却说“黄河捧土尚可塞”,我总觉得“烛龙”和“黄河”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夸张的对比才出现在这首诗中,这两个意象的引用,将诗歌的背景和视角拔高到万古洪荒的层面,从而给这首诗带来一种,仿佛天地鬼神静静隐在风雪中、从遥远的天庭旁观着女主人公遭遇的氛围,李白崇尚道家,不会去乞求神灵的慈悲,或许这种神灵的旁观感正是他所愿,他用漠视的笔触,展示着男人和女人!展示勇气和情感!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叶燮的《原诗》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作为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乐府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诗歌中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将一代“诗仙”的才情和风骨表现的淋漓尽致。

    (文中部分整理来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北风行》,识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r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