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堂教学,深深感到语文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到实处,还真的需要再花一番功夫。
就拿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来说吧。
语言的建构看起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若全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教师却没有这样的意识,那速度会是何其慢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统编版教材才有了语文要素一说,但从这几节同课异构的课来看,大家对语文素养还没有真正认同。比如《杨氏之子》这篇小文言文,单元页上讲得十分清楚,要体会语言的幽默。然而,几位老师没有一个提到语言的幽默的,大多数还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故事来教,分析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但是,这其中幽默的语言,却没有让学生去体会。比如,“孔指以示儿曰”这句话,如果从课文整体来看,其实也有幽默的成分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孔君平的表情就明白了。“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更是充满了幽默感。当然,后来杨氏之子的回答幽默感就十足了。
如何进行这样幽默语言的建构,当然首先是要有场景。语言必须是在综合性的场景里,才得以建构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孩子进入到课文中的整体场景的,整个场景想象起来的话,那是“热幽默”“冷幽默”都有的,教师如果事先让孩子置身于那样幽默的综合性环境中的话,那么孩子也是自然能够自主建构幽默语言的。
其次,教师应该带领孩子去分析语言的构成。比如“幽默的语言”,是如何构成的呢?是啊,孔君平的话好笑在哪里呢?让孩子思考,其实不仅仅是“姓”的问题,更多的,还是一种取笑,杨梅怎么会是杨氏一家的果子呢?如果是的话,会导致很多联想的啊,这就让杨氏承担不起了啊,因为怎么能把这梅子据为己有呢?这幽默,这机智其实深藏在其中的。正是因为如此,杨氏之子的话才显得更加机智、聪惠。
第三,孩子可以自由进行语言建构。比如,关于幽默的话语。同桌之间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尝试进行一些幽默语言的创造,不一定是简单的将姓氏与事物连起来,只要是幽默就可以,因为通过对课文的不断朗读,孩子一定会发生一些关于幽默的语感,有了这样的感觉,就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孩子应该也是会乐在其中的,哪怕孩子建构的幽默语言依然是那样的幼稚,甚至只有他自己在笑,但只要是经过努力的,就一定值得尊重,凡是被尊重的努力,久而久之,也一定会成功的。
所以,我以为,无论是语言的建构还是思维的发展,乃至于文化的理解和审美的鉴赏,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有那样的意识的。是啊,语文核心素养或许是好事,语文要素或许也是好事,但我们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中,那么,语文课改真的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