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月,我给自己定的主题是:疗愈月。我买了好几本心理学的专业书籍,也有一门张德芬老师的30天幸福大脑课。
看完这些书籍,和学完课程后,我才意识到“观念”的重要性。当你对一件事情,先是抱着友善的态度去看时,你会收获满满;相反,当你对一件事情,先是抱着敌对的态度去看待时,你就会陷入“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的心理,时刻埋怨别人,埋怨环境,埋怨这个时代。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去看心理学的书籍,是因为在我的心里也存在着许多梳理不了的困惑,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书籍都有哪些吧!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很沉重。一直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却不知影响的程度比你我想的还要深。
看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心理学书籍,原本这本书我也不打算推荐。主要源于大部分觉得心理学很难学习,其知识点过于深度,让人不好理解。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是觉得很有必要去推荐。一是语言表达方式通俗易懂且深入人心,二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长期困惑我们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解决。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说对于抑郁的描写,下面分享一小片段:
患者就好像是孤独星球上的一粒尘埃,周围都是虚空的,只有他自己蜷缩在阴暗的角落。负面情绪仿佛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洞,吸光了他身体里所有的正能量和快乐。
(用作者的话来结尾)曾经的原生家庭,它或许温暖幸福,充满爱,又有可能冰冷、消极、充满暴力。但无论怎样要知道这山高水长的尘世,终究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过去。
与原生家庭和解。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没有经验和阅历,如果想要幸福,就不能一直纠结于过去。眼睛长在前面,那是叫我们向前看要好好过日子。

1、什么是心理界限?
所谓的“心理界限”,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超过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被逼迫的感觉。
良好的心理界限就像是在地图上帮自己定位,不管你要的是什么,在规划任何路线之前,你必须先确认自己的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模样,才能找出联结彼此的道路。
2、心理界限的意义?
心理界限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帮助人们控制情绪进入的量。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是自己,才是别人的“家人”。老天爷把你们放在同一个屋檐下,不是为了相互折磨,而是帮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你发现你尽力了,对方仍旧不满意,而你的付出换回的是一次次伤害
3、没有心理界限会出现什么情况?
当你的界限被侵犯时,你会有一种被人在胸口重重打一拳的感觉。如果这时候,对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发点是好意,可是无法认同对方的做法时,便经常会有一种“会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心理界限不清的人,有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太习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不小心就过度认真。
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界限?
有一句俗谚是:“先顾腹肚,再顾佛祖。”讲的就是在发自内心地做善事前,有没有先照顾好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否则很可能忙了一圈,最后不仅没有累积功德,反而制造了更多的业障。

心理学是什么?我们每个人该不该去学习心理学知识?相信每个人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立马回答。
因为我们对心理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还不够熟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接地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点。
即使是我作为一名业余,也看过数十本心理学书籍的人,也不能说得上自己对心理学的认识很全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看学习完张德芬的30天幸福大脑课里面也提到多去塑造自己积极正面的体验。
从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书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概念很熟悉。
在周六晚上,我在社群分享: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主要讲述自己要接纳自己每一面的状态,不管好坏。分享完后,我很清楚过后小伙伴就会忘记。
当他们再次出现不能梳理问题的时候,还会来问我:单单,你说我该怎么办才好,我还是很焦虑……换做之前的我,会马上回道你怎么了,你应该怎么怎么做。
每次我这样回答的时候,类似的问题依旧得不到根源性的解决,过段时间后,还是会上演。
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只是想要一名倾诉者,不是想要你给他们解决问题。当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时,不会来找你,反而在偷偷地进行改变。
你看,有得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回看我在培养冥想习惯的过程,也是让人苦笑不得。虽说我是知道冥想是静心的,但一开始我一听到冥想的音乐就想睡觉,而我也没有强迫自己不要去睡,去认真感知自己的想法。
可自己的身体犯困,不也是身体的一种感知情况吗?只是展现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而已。
于是,我从最初听到冥想就犯困,到中途听到冥想会感受到心平气和,到现在听到冥想会感受到身体的每一秒的感受。
目前,可以做到感知每一刻自己的感受我花了300天才做到。
因此,接纳自己每一刻,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在于你想不想而已,当你真的去做了,你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难~

为什么最近阅读的都是心理学的书籍?
因为我自己有很多困惑,没有搞懂,需要去寻找答案。
还记得在过年期间,和G闲聊的时候,她说:你很懂别人。当时,我很坚定地回复说:不,我不懂别人,我只懂自己。
当自己的困惑都没有理清思路的时候,你是很难可以梳理清楚别人的思路,也很难找到适合别人的调节方法。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越来越懂得简曼老师说得那句话: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自己既是问题的开始,也是问题的结果。
至于事情的开始是怎么样,事情的结果怎么样,都取决于你的观念是什么!
以上的我的疗愈月所看的书籍,不知大家在2月都看了哪些书籍呢?
让我们每个月都可以阅读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