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雪夜雪地里(散文)

作者: 敬超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1:19 被阅读0次

    总在雪夜雪地里

    敬 超

            一晃快30年了。

            那年高二文理分科。报完到,学校突然通知,凡报文科的同学除自己申请外必须家长签字,否则都编入理科班。

            我从小就偏爱文科,尤其是作文;还在上初一时,就在初中部破年级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成为近千人中的前3名。我从偏远的深山沟里考入这所全县闻名的高中,父母箩大的字识不得一筐,他们早已把属于我自己把握的事情交给了我,我本可以自己写个“签名”交给学校,但在我当时单纯得不染纤尘的心灵里,唯恐出现“弄虚作假”这个词汇,何况是面对教我育我,令我景仰和尊敬的学校和老师。需要家长签名,对我来说只不过举手之劳的事。只等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通知,我就起程了。那天,天正下着雪,我却毫无犹豫地踏上了30多里的山间小路,到家时已近午夜,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很康健,她十分惊讶地望着我。我笑嘻嘻地说明原因,并告诉她二天一早得赶回学校。这一回,母亲居然十分认真地写下“愿意孩儿读文科”的便条,并一笔一画慎重地签上名。至今,在我最珍贵的藏书中,还夹存着母亲看着工整到有些拘谨的文字。这大概也是母亲大半生来唯一仅存的文字。然而,我没有读成文科。就在我踏着僵冻的积雪回到学校时,各个教室门口已贴上了学生的名单,我被编入理科2班。

            与我同样命运的还有两位,都是远在山地的老实巴交的同学。渴望已久的愿望落空了,我们向老师和学校再三交涉,均无济于事;我们甚至把课桌搬在文科班的窗户边要求读文科,但终被学校“若一定坚持,做自动退学论处”吓退了。以后好久,我们才明白,回家须家长签字,完全是学校的一个策略。故意给学生迟报文科志愿的借口。我们这所学校,素以文科特长,每一届要求读文科的都相当多,根据当时的招生计划,只能在6个平衡班中分出一个文科班;除极少数偏科严重的读文科外,大部分编入文科的同学,都跟学校有些关系。我们再无话可说了。我欲哭无泪,只有加倍刻苦地攻读那些原本并不喜爱的数理化公式,终于艰难地攀上了大学的门槛。以后,在我曲曲折折的求学路上,总总闪烁着回家签字的那一段山路,那一段白雪覆盖的山路。夜已经很深了,而且雪风飘飘,离我那山下的小屋还有十几华里,远远近近的灯光就熄灭了,那些儿时听来的骇人听闻的鬼故事竟然没有出现,只有白雪掩映着我稚嫩的双脚,敲击着坚硬而冰冷的雪地擦擦作响。

            就这样,我与自己喜爱的文科擦肩而过。八十年代,文学热潮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疯长,我在读理科的同时,依然恋及我的作文,就林林总总地写稿,居然零星地发表起来。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在一所全国有点名气的中学任教,前几年评职称,有位领导得知我这位读物理出身的,却屡屡有文学作品见于报端,就在教师大会上警钟似的向我敲击:象有些教理科的,发表一些散文杂文有什么用呢。甚至吐出了“不务正业”四个字。虽然,我也写了不少专业论文在外发表,课也教得让学生们满意,但终属于“不务正业”的异类了。当领导字字珠玑地吞吐着他的论调时,我的眼前就立即再次出现一位踏着积雪的少年,在寂静而凄冷的夜地里行走,他在为自己的一生,却到头来只不过是为了学校的“策略”而做无谓的奔走。

            或者,在学校方面,根本不知道它的“策略”会使学生受用一生。所以,多少年以来,我自己做了教师,就总觉得所谓“思想工作”的艰难。说教吗?开导吗?似乎都是次要的,首先不能有半点“策略”的成分。学生的意愿,只要是正当的,非邪门歪道的,就应当予以承认和理解。在我自己文文理理跌跌撞撞的工作和生活中,仿佛自得其乐,并无太多的缺憾,但在我的身边,同事、上司们看来,就很有些“不务正业”乃至于“大逆不道”的意味。这就不单是我个人的不幸和悲哀了。所以,我的思维,常常被有意无意地牵向那夜深风高的雪地。夜正长,路也正长呢;我就那么跌跌撞撞地走过了,或者还要跌跌撞撞地走下去。

            还有谁如我一样地走着吗?想必,人们都不希望是这样的吧。

    ……

                  2019.7.16上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在雪夜雪地里(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h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