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指梦为马
道德经(50)ll青榆山人:适者生存无死地

道德经(50)ll青榆山人:适者生存无死地

作者: 青榆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9-12 21:06 被阅读0次

    【原著】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其无死地。

    【译文】

    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生存下来的途径有十分之三,死亡的途径也有十 分之三,可以生存但因为妄动而到死地的,还有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他们过分地追求养生。听说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山野间行走,不必避犀牛、老虎,进人敌军无须披甲执兵。

    因为犀牛无处可以投刺它的角,老虑处扑出它的爪,武器无处可用上它的锋刃。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真正善生的人没有可致死的地方。

    【解析】

    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适者生存”。我们探究“道”时,也发现人们首先要适应于客观环境。两者不谋而合。

    所以老子说:人的生死,死亡的十分之三,正是“动之死地”无法生存的。妄动,就是不适应环境,更重要的,还有社会环境。拒绝与社会合作,也是不适应之一。

    春秋时,周号令天下,恢复治安后,太公望吕尚被封在齐国。他听说齐国东海边有一个贤人,就去拜访他,可是这位号称贤士的人,让太公望连吃三次门羹,而且又不回访。

    太公望一气,将他及其弟弟加以诛杀。被封在鲁国的周公旦,派使者去询问:“他是天下的贤者,为何要诛杀他呢?”

    太公望马上回信说:“他和他的弟弟商量好,决定不要当天子的臣,也不要做诸侯的朋友,自耕自食,挖井而饮,不求别人,不同君王要爵位官职,更不要做天子的马,只求自给自足。

    既然不为天子的马,也没法成为我的臣;不做诸侯的朋友,我就无法用他们;自耕而食,挖井而饮,不受任何牵制,更不能依照赏罚来牵制其行动:没有爵位官职.纵有多少知识,亦不能为我所用;不要俸禄,即使是贤者,对我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不从仕途就不能加以统治,不依靠君王就不能不称为患。”

    太公望又说:“先圣诸王所使用臣民的手法,都只是依靠爵禄、刑罚,如果连爵位、俸禄都不能派上用场,那我们如何为人民之主?

    再说.不从君,自耕食,对国民教育来说,也有不良影响。假定这里有一匹马,想让它停下来,却怎么也办不到,想让它转左边,它不转左边,想让它右转,也不转向右边,完全无法控制。

    虽有良马,却不能驾驭,最下贱的奴仆,也不愿骑它;虽是天下的贤士,可是无法为主人所用,行为虽如有才智之士,却不能帮助君主,不能被称为贤智之臣,这种人不和不能驾驭的马一样吗?所以我才加以诛杀。”

    周公旦没有再责问他。

    回到这个养生,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练个瑜珈,跳个健身操,吃个营养保健品什么的。过分赖于生存手段的人,用的不是"适者生存”,而是“生生之厚”,或叫“用进废退”。

    就好比一个人做了一辈子生意,很顺,从没失败过。于是他就会过于自信,并依赖成功的经验。过于自信的心理就是“用进”,而“小心翼翼”也会因不断地成功而淡忘“废退”,其结果,“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

    分析起来,这些都属于“动之死地”。

    然而,如温室里的花,过于保养,它就失去了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而不“养生”,又会被恶劣环境所伤,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在这里,老子举出了姜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的原因,居然是:犀牛无处可以投刺它的角,老虎无法扑出它瓜,兵器无处用上它锋刃。

    真是太神奇了,但一定不要误会《老子》中暗藏了什么气功心法。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以其无死地”;“无死地”则由于“善摄生”。换句话说,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就是不妄动,就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去适应。

    根据这样的观点,我们不妨现场演示一下:

    一个人出拳,他打击的范围只能是一个扇面,而自身的其他部位,就成了易受别人攻击的死地,并且速度越快,力量越大,这个扇面越窄小,直至扇弧成为一条直线。可见,动作越大,死地就越多。

    有些力大拳猛的人,为了生存去攻击别人,结果把别人打倒了,占了便宜。于是,动不动就想着仗着拳脚去攻击别人,以求占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逐渐走上了“生生之厚”的用进废退之路。

    某一天,遇到更凶狠的,或者被群攻,于是出拳而留下的死地令他防不胜防,终于因妄动而“出生人死”。

    《水浒》里鲁提辖三拳头打死的那个“镇关西”就是这种德性。

    做事的“有为”与出拳何尝不是一样呢?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不会轻举妄动,更不会让人觉得他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威胁。不过,也不会让人觉得可欺。

    他做的只是向着不同的环境,融入其中:让人们信任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调度,却浑然不觉。

    他不必出拳,因为所有人已经接受他的管理;他也不必有为,因为所有人都在他的调配下,各施所长,各尽所能。

    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又不着痕迹。

    这便是天道,依然还是无为。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50)ll青榆山人:适者生存无死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vt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