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读研究生,大部分的时间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因为不仅在学术上一直会被教授纠正、批评,弄得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根本不够资格继续攻读学位,还有的时候会遇到完全颠倒“三观”的事情。比如读研最后一学期刚开学的时候,遇上的第一件事情简直就已经颠覆了自己前面二十多年人生的所有认知。自己做得近乎完美的作业,居然得了零分。我前面二十多年,基本一直在学习中度过,真是不敢相信,自己还会有这一天。
具体地说,那学期有一门中国古汉语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课程。老师要求每天都要做翻译练习。翻译完后,要把作业上传到课程网站上,以供评分。但是这只是第一次翻译,换句话说,这是草稿。之后还会有课堂评论。在课堂讨论过后。自己重新修改,还要上传一次,当作另一次作业。我在做第一次翻译的时候,参阅了教材对字词的翻译,和课后对有难度的句型的讲解。于是写完的作业基本是没有错误的。我以为我做得很好,肯定可以得到满分。但是,事情的结果是,我得到了零分。
为什么呢?!当然,这也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于是我找到授课教授,想知道原因。她很礼貌地接待了我,也很客气地听我平和地陈述完我的疑惑。然后,她笑着说:“的确,你做的作业很优秀,近乎完美。但就是这份太贴近教材翻译的完美,让我看不到你的思维过程,看不到‘你’翻译的痕迹,无法了解你在做这份作业时的一切想法。这就让完成这份作业失去了意义。如果你把这份作业做得不这么完美,甚至辞不达意,语句不通,我都会给你满分。因为,这样你才能学习。当你把这个从零开始的过程省略的时候,你已经放弃了这次作业的分数。”
的确,老师的用意是让当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零开始,一开始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犯错误是必须的,谁也没法避免。这不是什么“丑陋的屁股。”只有正确认识错误,才可以更好的避免错误的二次发生,从而获得大的进步。
那次的零分,更像是一种对我做事态度缺陷的嘲笑。太过冒进,想追求自己认为的完美,很多时候其实也就是做无用功。当我自己费尽心力烹饪出来的燕鲍翅端上桌,自以为呈上了一桌“高大上”的宴席,哪料其实上桌的评委根本不在乎,也不去动这些菜的筷子。最终,这些“近乎完美”的东西,因为不是评委需要评价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就是进垃圾桶。
想起过去在国内受的教育,总觉得有几分滑稽。小时候,当自己学到了新东西,回家高高兴兴地用新学的知识做作业,每当解出来一道题的时候,或者写出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那股子幸福快乐的感觉简直快把自己带上天了。那个时候,觉得学到东西最快乐,能把自己学会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可以应用的东西,尽管只不过在作业题上,也觉得快乐得不得了。
但是,那个时候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样的我太过容易满足,沉不下心去追求做事的完美程度。在他们观念里,学到东西是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成绩和排名才是分出三六九等的标尺。而成绩的高低,决定点就是完美程度。所以,一直以来,学习态度必须要一丝不苟,尽量得完美无缺,做出的作业要尽可能的没有一点错误。这才是一个好学生,会学习的表现。
这种不同,是一种无处诉说的窘境,只能自己学会调整,适应不同的环境。留学,单单只在学业上,很多改变都会让我不知所措。就好像人生在某一个点上,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