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什么要讨论?
因为欣赏电影是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或许我们能从电影主人公的经历中瞥见自己的影子,或许我们能跟着主人公经历自己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或许我们还能从电影中的人物窥得他们的内心,了解人性,或许电影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启发。
除此之外,对于历史、地理、科技的知识面扩展,以及在写作中的应用对孩子都有帮助。
当然看电影和欣赏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些电影只是为了消遣放松,那看看就好。但很多优秀的电影,我们奔着欣赏的目的,是需要跟孩子一起讨论的。
那么都要讨论哪些内容?
第一,背景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中讲述的七个小故事,都是重要的历史节点,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颗原子弹,奥运会开幕式......这都是对于我们国家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时刻。最近的《决战中途岛》讲述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中途岛战役,对于孩子了解二战的历史也非常有意义。有的电影需要了解文化背景,例如《摔跤吧,爸爸》跟印度的文化有关,跟孩子讨论这些,能帮孩子更深入的理解电影。
第二,叙事方式。每个电影都有他自己的讲述方式,有按时间顺序讲述的,例如,《中国机长》、《绿皮书》。有插叙的形式讲述故事,例如《银河补习班》,主人公成为航天员上天之前,接受采访时,不断的插入以前的记忆。有倒叙的方式,例如《绿里奇迹》中,男主人公已成为了一个老人,他在回忆以前的故事。电影中还常见的一些拍摄手法,例如转场,就是电影中一个场景换到另一个场景中,会使用同样的事物作为一个衔接。例如《泰坦尼克》中,沉船里的楼梯突然变回了原貌,由楼梯作为转场物,镜头切回了泰坦尼克起航的那个时间。还有一种方式“闪回”也经常在电影中出现,主人公看到一样东西,眼前会闪现某个画面的片段,转瞬即逝。《惊奇队长》中惊奇队长就经常出现类似的画面,也就是以前的零星记忆碎片。这些都是为了电影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为什么要跟孩子去讨论这些叙事方式以及拍摄方式,其实这些在写作中也都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可以跟孩子把作文联系起来一起讨论,多一些思路,多一些理解和应用。
第三,叙述视角。也就是电影的开始是以第几人称讲述。这一点跟小说非常像,读一本小说,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限视角),但也不完全一样。电影往往会从第一人称叙述开始,然后跳回到全能视角。像《泰坦尼克》中,先是一个老人讲述自己在泰坦尼克上的故事,但表现故事时,是跳出到全能视角的。完全用第一人称也有,但似乎比较少,我能想到的就是《一条狗的使命》。
第三,人物角色的特点。在这里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哪些情节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历史的片子中格外重要,因为历史片中人物众多,理清关系,才能更容易理解。在深层次的可以跟孩子讨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帮助孩子去理解人性。
第四,冲突。这是电影中一定会出现的,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冲突包括现实冲突和内心冲突。现实冲突可能和主人公与他的朋友、家人等等现实层面的矛盾冲突。而内心冲突则跟主人公的期待,价值观有很大关系。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那个小故事,冬冬的现实冲突是他喜欢的女孩,即将出国,他想去和她告别,以及为大家扶好天线这两件事时间上的冲突。而内心冲突是为自己还是为大家的内心冲突。
第五,明线VS暗线。好的电影都会有几条线,我们能看到的是电影讲述的故事本身,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而在故事中,还有暗线,那就是片中人物的内心成长,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变化。例如,《哪吒》讲述了哪吒出生一直到他拯救陈塘关的故事,而当中的暗线就是哪吒内心的成长,从欺负别人,无所事事,玩世不恭直至最后的勇敢,拯救他人。他从不理解他父亲到最终知道了真相,真正理解父母,他们的关系也最终和解。
第六,其他。电影中的色调、象征、反复出现的事物也是我们可以注意到的。色调象征着生命、情绪、氛围;还有些常见的意向也具有象征意义,例如乌云、雨水象征着困难和压力,火车车产象征着新的开始或者面临新的选择,而小船或许象征了孤独......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往往都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些都可以去注意。
最后,整部电影看完,还可以跟孩子去讨论,片子的思想感情,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内容。当你是剧中某某时,你会怎样做?这些都是锻炼孩子在现实中理解他人和处理事情的好方法。
这是我整理的一个清单,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
除了增加理解力,还可以去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例如,电影中经常用的几种叙事开头的方法,在写电影中用到的转场方法,隐喻,暗示的表现方式,写作中如何去应用,都可以和孩子去讨论。
知识面的扩展以及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来,不单单是书本。而电影就是一个简单、轻松又愉快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