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1252】 2019/05/20 星期一 荐书蜜友:香帅彭彭
文:原心
昨天深夜,表姐朋友圈的一张图片,收获无数点赞。
地铁上一对母子,妈妈正在看书,而怀里的孩子,也拿着一本小小的书认真阅读。
画面十分美好。
小孩被妈妈搂在怀中,虽然被书本遮住了脸庞,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专注,令人感叹不已。
表姐配的文字,十分戳心:
这张图片是儿子发给我的,在我批评他看电视而不看书时,他没有像以往那样跟我顶嘴,而是把这张图发给了正在玩游戏的我,我真的很惭愧……
就像图中所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我也不禁反思,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1
动画片《积木鸡》的片头非常有意思:
父子同坐桌前,一个吃着花生豆,一个吃着冰激凌。
突然,父亲指着儿子面前的《几何》说道:「你还在吃!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却不紧不慢来了一句:「爸爸您不也在吃吗?您怎么不学习!」
当时哈哈一笑的画面,现在想来却别有深意。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画面:
父母坐在桌前打麻将,孩子躺在沙发打游戏;
父母打着哈欠追剧,孩子兴致勃勃玩游戏;
父母从不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复盘,于是孩子上完一天的课也从不复习……
然而,我们却常常指责那个玩游戏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求上进。
国外公益视频《children see,children do》说:「孩子们都是模仿与创作的天才。」
当母亲对着公话亭愤怒嘶吼,女儿也在嘶吼;
当父亲对着妻子伸出拳头,儿子也伸出拳头;
当父母虐待动物,孩子也在虐待动物……
很多时候,父母使尽浑身解数管教孩子,为孩子某些方面的顽皮捣蛋而头疼不已,殊不知,孩子的言行,其实全是模仿父母而来。
前不久,一位大学教授跟我沟通,他带过一个班级,其中一部分学生积极向上,学习态度认真,外语能力也强,待人处事富有涵养;
而有些学生却刚好相反,作业一定要人催,宿舍卫生一团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同理心。
教授非常困惑,因为他们入学前成绩不相上下,入校后接受的教育相差无几,但一个学期过后,高下立现。
教授联系学生家长来学校沟通,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
那些爱学习且自律的孩子,他们背后的父母也是投入工作和极其自律的;
而那些做事拖拉的孩子,父母也往往不拘小节,随意散漫。
教授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即使孩子进入大学,父母身上的影子也会跟着孩子,在某一个瞬间显现出来。
2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非常苦恼:
儿子三岁还不会说流利的句子,在幼儿园里不够拔尖,甚至被其他小朋友推倒也一声不吭,我格外心疼,又无比自责。
然而,无论我平时怎么跟他沟通,怎么教他要保护自己,总是没有效果。
直到一位朋友告诉我:「育儿先育己。父母先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孩子那些问题,只要父母先开始改变,孩子就会慢慢改变。当父母进步1%,就可以推动孩子进步99%。」
经过反思,我才发现一直以来被自己忽略的地方:
孩子不爱在人前说话,因为我很怕在公共场合表达;
孩子被欺负不懂得自保,因为我遇事只会认怂;
孩子老想是玩手机,因为爸爸总爱玩游戏……
我和孩子爸爸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谈了一次,直到达成一个共识,要想改变孩子,就要先改变自己。
我开始积极主动在公共场合表达,孩子爸爸开始关掉电视捧起书本,我们一起引导孩子,勇敢说「不」并守住自己的边界。
慢慢地,原来那个内向怯懦的儿子变了,他变得活泼又快乐。
有句话说得很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错,要改的应该是原件。」
3
上周末,我带老大去兴趣班学习,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女孩。
一个孩子对她说:「你妈妈好漂亮啊,还经常和你用英语对话,怪不得你英语那么好,可惜我妈妈什么都不会。」
一个孩子说:「听说你爸爸是大学教授,真的吗?他是不是什么作业题都会?我爸爸只知道看电视,还要骂我笨。」
原来,当父母在「比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悄悄「比父母」。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那个优秀懂事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也希望我们成为「别人家」那个博学多才的父母。
就像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的那样:
我妈是个没用处的人。
她不上班,每天都在家里睡觉、吃饭、化妆、玩手机。
她天天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却不说别人家的妈妈有多好。
与其催促和要求孩子,父母不如以身作则,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先成为那样的人。
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带犬刑警夏鸿鹏就是女儿心中的「偶像老爸」。
2017年,他因患胃癌而做了全胃切除手术,成了一个「无胃人」,但他对于工作的投入和对诗词的热爱,生动地诠释了「无畏」二字。
夏鸿鹏在2018年春节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时,就承诺要带女儿一起参加节目。
今年春节,他带着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一起,从百人团的搭档团开始,过关斩将,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上场比拼的机会。
女儿夏雨霏非常自豪地说:「同学非常羡慕我有这么出色的爸爸,我感觉很自豪。今天爸爸上场比赛了,我送给爸爸一句诗:天下英雄谁敌手?我爸!为父当如夏鸿鹏!」
看到夏鸿鹏吟诗时闪闪发光的样子,听着她女儿骄傲深情的表达,我也忍不住湿了眼眶。
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4
《少年说》里,四年级七班的李朗逸对妈妈进行「控诉」:
妈妈38岁了,一直准备考研,读书非常拼命,学习起来比儿子还投入,别人家是父母教孩子学习,自己是父母学习不管孩子。
他问妈妈:「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你儿子重要?」
妈妈的一番话令人非常赞赏:「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儿子最重要。我们是一个团队,要一起合作,一起进步,没有一个人可以掉队。」
妈妈的不懈追求更好地激励了儿子要好好进步。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父母愿意追求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