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举行过96年奥运会的亚特兰大,应该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偌大城市。美国的财富500大公司(Fortune 500)里头,有12 个总部在亚特兰大。亚特兰大在这一指标上仅次于纽约、休斯敦而位于全美第三。它一定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副现代化大都市景象。
也曾经以为,那个150多年以前硝烟弥漫的年代,讲述过斯嘉丽、白瑞德的故事的南方城市。应该还是旧貌依然,到处是褐红或雪白的欧式建筑,间或就见圆顶尖塔教堂。白人绅士风度翩翩,白人小姐太太举止有度,整座城市飘溢着白人们自以为与生俱来的高贵气息。黑人们还是整天忙忙碌碌,嘟着的嘴巴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
我从来就不想去厘清那些时空错乱的意境和感觉。甚至会愿意以为美丽桀骜、自以为是、坚韧勇敢,狡黠中透着可爱的斯嘉丽,那个洞明世事、亦正亦邪、潇洒不羁,玩世中藏着深情的白瑞德,柔弱善良却坚定勇毅的梅兰,高傲儒雅却怯弱悲悯的西礼...仍在这个城市的烟火里哭笑生息。
在我心里,那是一个聚集着人生最浓烈的情感和最本真的秉性的地方。理想~欲望、开拓~毁灭、奋斗~游戏、爱~恨、情~仇、伤痛~快乐、善良~残忍、失落~希望,在那个曾经美丽后来被大火摧毁的城市里汹涌地翻腾起伏,碰撞出朵朵的生活浪花。既遥远又亲切,既虚幻又真实。
因为向往,促成儿子五年前去了这个城市读书。就算是他去了那里,发回的照片也就是一些校园景观,视频时看到的也就是室内的影像。所有的大学校园应该是大同小异,所有的房间里也不会有太大分别。虽然每次机票的目的地和学费汇去的地址名叫“亚特兰大”,但是我心里的亚特兰大还是那个抽象的、如梦如幻的神秘之城。也许它高楼如林,也许它古朴依旧。
不是不想见,那神奇的因缘早已注定。我亲爱的孩子在我梦中的佳地已经生活了5年,在心里,那个名叫亚特兰大的地方早就像是自己的故园了。我该以怎样与你相见?想必是应该选择一个于我来说最为盛大的日子,才不枉我那么久那么深的神往。且如去赴一场期盼已久的初次约会,心怀忐忑。
2017年的5月6日,是儿子大学毕业典礼的日子。就像是播去的一粒种子,那天开花。没有比这更好的时刻了。
随着前往的飞机缓缓降落,心中的怯意渐渐升起。不觉又暗自好笑,从未相见,却恐不若初见。对自己笑一笑,怯弭眉开。透过机窗,白云下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城市样貌已经映入眼帘。没有群楼争锋,没有车攮人熙,只见大片的绿色和散置其间成排的低层建筑。最为显眼的是纵横交错的青白色公路,把这座更像是森林的城市勾勒得泾渭分明。臆想中风云呼啸的城市,原来是如此的平静安详。
去到美国(亚特兰大——如梦之城 心之所往)从机场驱车去到佐治亚理工学院(简称GT)附近的酒店,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那么,一着地便已经是行进在城市的腹地了。
宽敞的道公路是用水泥铺筑的,久经岁月,不少坑洼和破损。道路顺着地势而修,起伏曲折。沿途都是散在的建筑物,楼层都不是很高。单看都素有年岁却也工整,扫视感觉自然随意各有姿态。初次行进在这遥远的他国异乡,没有感觉到那种生僻的、夺人的华丽光鲜,却觉着有一种莫名的、亲切的安然自在,仿佛行驶在一段旧日的光阴里。
宽敞的道路上交通信号灯是挂着电线上的路经两边丛林密布的小路,临近路边就有一些彩色的木头或砖瓦搭建的欧式别墅,大多都只有一层楼高,门口都种了各种各色的小花,别致而清新。大多数亚特兰大人都住在这样的树丛林间里。
路过居民的住处 ,儿子安排的酒店也是路旁的小三层联排别墅,前面是松林夹道的小公路,两侧也是树林,后面还有依次的两排同样的小楼,建在小山坡上。除了规模稍大一点,和其他居民所住的房子没什么两样,也是树林环绕,繁花簇拥。住进这样的地方,不像客居,像是归居。
林间小酒店 家一样的亲切自在来一杯可口可乐
安顿下来,首先要去看的当然是可口可乐公司,那是亚特兰大最耀眼的有形名片。可口可乐的发明人约翰·彭伯顿,以及最早把这种原本用来提神、镇静的作用以及减轻头痛的糖浆,冲化成饮料推向市场,后来被称作可口可乐之父的阿萨·钱德勒,都是亚特兰大人,当前可口可乐的CEO还是从GT毕业的儿子的校友。这个100多年以来一直雄踞世界饮料市场榜首,产品遍布全球的公司坐落在亚特兰大城市的最中心。也正好借机到这座城市的市区中心去感受一下其新时代的繁华。
可口可乐公司总部是繁忙的工作大楼,是不可以进去参观的。公司在不远处,修建了一个可口可乐世界,专供人们游玩、参观。
一片翠生生绿茸茸的宽阔草苹尽头的游乐馆后面露出的四方形高楼就是可口可乐公司总部大楼,右边树后边的小建筑群就是可口可乐展览馆。
可口可乐世界从这里就进到可口可乐展览馆了
进到第一个大厅,抬眼就可以看到柱形墙壁上写着“这个瓶子是如此奇特,在黑暗中仅凭触觉即能辨认,甚至摔碎在地也能一眼识别”。这独特的弧形瓶子有着其背后的故事。可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引得竞争对手大为眼红。由于瓶身设计简单,易被复制,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仿冒产品。因此,可口可乐决定研发一款独一无二的包装。这种摩登百年的弧形瓶就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
去到美国(亚特兰大——如梦之城 心之所往)来此参观的人还真不少,各个展厅都挤满了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大人孩子。在“不可思议的配方”的展厅里,挤碰到一起的一个漂亮baby竟然伸手让我抱抱。
小baby对着镜头还有点羞涩这个展厅有关可口可乐最早被制成的各种传闻。有的说最早是印度人配制出来的,有的说是法国人,有的说是西班牙人。有的还说是一个女人发明的。这些传闻和纷争无非是映衬了这个可口可乐的天下闻名和非凡神奇。谁不知道可口可乐由美国人发明配制,并由另一个美国人打造成饮料帝国,它早就成为美国的标签了。可口可乐公司文化有点逗。
散发着神秘气息的传闻展厅据说可口可乐配方只由一两个人掌握,不留文字,口诉世传。有点像我们中医的祖传秘方的传接方式。可口可乐的配制工作室从来就只有一个人操作,其他人都不允许进入。
我去偷偷地看了“人家”的配制过程不同年代的各式各样的可口可乐LOGO,万变不离其宗,咋看都是可口可乐标签。
各式各样可口可乐logo这个小展室里展示的是各个时期给可口可乐做过广告的明星,当时都是红极一时的大腕,人们通过他们熟知了可口可乐。如今,人们更认识的还是可口可乐。
还有几人认识这些为可口可乐做过广告的明星历代包装瓶,尽管材料不一姿态各异,但始终都是型异神同。你怎么看,它装的一定是可口可乐,而不是别的什么。
100多年用过的包装从未走形作为50来岁的中国人,不要以为我们的祖辈们没有喝过可口可乐。其实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可口可乐生产厂就已经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可口可乐”厂了。1949年被中断中国的销售,1978年又重返中国市场。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模特一点也不土可口可乐公司是很多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不少奥运火炬都是由他们制作的。其中就有2008年祥云图案的北京奥运火炬。
北京奥运火炬在右上端不要以为可口可乐饮料就是我们常见的雪碧、芬达、可乐。在品尝厅里,我见过好几百种不同口味的可口可乐饮品,除了常见的雪碧、芬达、可乐按不同国家人们的口味习惯配制成风味各异的口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习惯的樱桃、蓝莓、芒果、蔓越莓等等各种饮料,有一些考虑到有些人的健康需求配制无糖、低糖型饮料,也有为baby配制的专用饮料。
北美的可口可乐饮料,比我们看到的种类要多吧参观完这个创造了百年辉煌的饮料公司,一下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为什么我们一口渴就会想到可口可乐?是它的口味真的赛过别的饮品还是比别的饮品更为解渴?其实不然。比起说它的百年传奇,是由于它的配制的特别和独到,我更愿意相信是依靠于这个公司的创建者无比坚定强大的信念,以及其超级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一个世纪多以前,花了1600元买下其全部的生产和销售权的阿萨.钱德勒,却花了10万美元把广告做到火车站和城镇的广告牌。后继者Woodruff买下可口可乐公司后,他向商店和油站提供冰柜,其著名的广告词“享受清凉一刻”二三十年代就深入人心了。并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投币自动售货机。他最知名的举措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决策,即响应二战初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号召,保证每个军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5美分的价格得到一瓶可口可乐,而不管其成本为多少。可口可乐的装瓶工厂,随着美国军队推向全世界,这一举措使可口可乐在欧洲和亚洲国家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正是因为这个公司的精神和文化,使得可口可乐工厂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可口可乐无人不知,无所不在。
我们口渴的时候,会想要喝一瓶可乐,开始是爱上一种品牌,然后是选择了一份信任,再然后就是习惯了这种口味。
所以,可乐既是一种解渴饮的料,也是一种被喜爱的文化。公司做到如此,不能不长久,不能不强大。
顺道瞧瞧CNN
顺道去参观了与可口可乐世界只隔着几条街,全球第一家全天候播报新闻传播到220个国家,拥有10亿观众的CNN总部。从侧边的台式电梯上到三楼,看到中间是巨大从一楼通向玻璃天花板的空间,对面是世界上最长的台式电梯,估计长直达十多层楼。大厅两边的建筑里数不清的房间全是工作室。我们只看了直播间,那是众多电视新闻制作室的一间。不太听得懂黑人导游的解说,又不让拍照。只感觉机构庞大,隔窗看到众多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的不可开交。再就是听懂了这个庞大的电视新闻中心拥有好几架直升飞机,随时去往事件发生的地方。世界上每每发生重大事件,都会由他们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在我眼里,它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为数不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里面不让拍就在门口留个纪念
参观了这两个大公司,也就把亚特兰大主要的街道都走过一遍了,高层建筑实在是不多。除了这两家公司以外,还有两个显眼的建筑,一个是主营无线和宽带的贝儿南方公司,另外一个就是美国银行。除了这些大腕公司、银行,四层楼的停车场也算是高楼了。主街的道路非常窄,窄到置身其中拍不到一座高楼的全貌;整个中心城区就只有“巴掌大”,还不及我家附近的菱角湖万达广场有规模。可就在这个简明朴素的城市里,生活着的50万居民中就有着众多的千万富翁,是美国十大富豪聚集地之一。
就是这么个貌不惊人的地方,自从1837年由佐治亚州授权,由一位工程师在红土上立了一根桩,作为南方向四方辐射的铁路网的起点,前身还是一片荒野的特米纳斯就成为了亚特兰大。不仅仅后来居上被定为州府,也是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从那时至今的180年时间,它不断上演着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传奇。
富甲天下却素衣简行,名满天下却不惊不乍,就是这个城市的气质性格吧。
亚特兰大的最最繁华只能到外围拍到我家附近的菱角湖万达广场
斯嘉丽~玛格丽特都住桃树街
很多人最初认识亚特兰大应该是从《飘》开始的,它是作为故事的背景出现的。桃树街当时是亚特兰大的中心,故事的高潮阶段是从那里展开的。现在亚特兰大有32条桃树街,市区繁华街头旁边的素雅安静的第10街,才是《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旧居所在。没见着一颗桃树,那里从来就没有桃树,有着坡度的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橡树,其间也有开着红色或白色花朵的茱萸树,道路两边没有很多高层建筑,只是新修的水泥路不再有泥泞,依稀中仿佛就见到了《飘》中描写的景像。可以想象,在玛格丽特虚构的故事中,上校的女儿梅兰的家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作者旧居这个样子,只是门口已经没有了雪白的栏栅,估计因为修路被拆除了。它现在也还是在一个坡地上,但已经不是城北的尽头了,100多年,城市已经扩大得太多了。梅兰和她那个有着道德洁癖动不动就晕倒的姑妈一直住在这里。斯嘉丽住进这里的时候,是以梅兰新寡的嫂子的身份。
玛格丽特旧居,她构想的梅兰的家应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故居博物馆里展示着被译为不同文字《飘》的各种版本的书籍,由其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毫无争议的被评为上个世纪的最佳经典,这里陈列了众多剧照。那个工作人员拿着费雯丽放在作者玛格丽特的照片旁笑着对我说:“你看,她们是不是很像?”仔细一看,还真的很像,形似神似。有意思的是,玛格丽特小时候也像个假小子,与一群男孩子玩耍嬉闹。她也有过三个男人,17岁那年与一个中尉订婚,这个男人在一战中阵亡;斯嘉丽也是17岁嫁给查理,查理不久也阵亡。她也喜欢跳舞,身边也有众多的追求者。斯嘉丽的父亲是爱尔兰人,玛格丽特的母亲也有着爱尔兰血统。她的先辈中不乏战士,曾参加过爱尔兰起义,美国独立战争、墨西哥战争、南北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她的小说中的主人翁身上有着她自己的影子。
门边陈列的经典剧照 门对面展出的各种文字的译本这部在一台旧式缝纫机上完成写作的“伟大的美国小说”,被译成27种文字,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籍,上个世纪的销量达2000多万册,仅次于《圣经》。
读过小说《飘》或看过电影《乱世佳人》的人一定感觉得到,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个人感情是完全倾向于蓄奴制的南方的。作品中描写的美丽南方庄园里,生活是多么的浪漫有趣,白人乐善好施,照顾着种植园里孩子般的黑人,那里土肥水美、人和物丰,直至战争来临。在战火燃烧的岁月中,南方白人争相参战英勇赴死;老人和女人们为筹办战备物资拼力工作,夜以继日地救护伤员;所有家庭都倾其所有而无怨无悔。南方战败以后,庄园和城市被焚毁,女人们失去丈夫、兄弟和情人,到处都是缺衣少食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这些没有让南方人屈服,他们埋葬了亲人,穿着破旧的衣衫挤住到幸免于大火的朋友家中,依然高傲温和,依然道德洁癖,友爱互助。他们从不抱怨,只是坚强地忍受着,各自寻找新的生计,在废墟上重新搭建生活,那些牺牲和倾囊付出是他们心底里的骄傲,他们默默地对抗着新的“无道的投机政府”,就连三K党都是除暴安良的英雄。作品就是一曲史诗般的悲歌,诉说着南方家园被毁、亲人失散的悲愤,诉说着南方人争相担当,就算失败也绝不屈服的勇气和气节。
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部作品在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南北融合,以及消除种族隔离以后的全美统一的和平民主环境里的出版、获奖(普利策奖——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畅销和风靡。玛格丽特也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最杰出的公民和最有成就的作家。当时,人们争相一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芳容,她所到之处,迎接她的人群甚至比迎接罗斯福总统的还要多。
作品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展现战争的蹂躏、劫掠和伤害,以及在磨难中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的人才能得以生存。美国南方的社会生活风貌,个性迥异的人物在社会大变迁中的命运,辗转浪漫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都得到了全面、生动、丰满的展示。
可能正是因为南方人这种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让这座被大火彻底毁灭的城市迅速涅槃重生,迅速发展,包括飞机、汽车、机械、钢铁、交通、旅游、食品、学校...成为南方的交通要地,金融中心。也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亚特兰大众多的千万富翁。
向马丁.路德金致意
在亚特兰大的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黑人总比白人要多。登上飞往亚特兰大的达美航空的飞机,在机舱门口迎宾的就是黑人空姐,入关检查的工作人员是黑人先生,机场大厅的工作人员也大部分都是黑人先生和女士,都是一副笑容可掬欢迎来宾的主人表情;那天去参观CNN,负责导游解说的是个黑人小姐,至今记得她侃侃而谈、自信洒脱的样子;博物馆、酒店、学校、街道...任何一个人多的的地方,为你提供服务的、和你擦肩而过的、和你一同游玩的都会有一些是黑人男女老少。无论在哪里,他们都和白人一样自信坦然。那天儿子的毕业典礼上,颁发毕业证的工程学院的院长也是一位黑大叔,并且即将赴任戴维斯大学的校长。说了这些黑人公民跟白人的诸多的“一样”,实际上是我自己心里过去一直看待他们是有“分别”的。须知,早就有黑人国务卿包威尔和女黑人国务卿赖斯,更有刚刚离任已经连任两届的前总统奥巴马。
其实,我并没有种族歧视的倾向,而是在我读过的众多的美国文学作品里,以前的黑人受尽奴役,没有丝毫的地位。经常被描写成又懒又蠢又笨,还撒谎势利,没有白人告诉他(她),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在废除奴隶制以后,不识字的没有选举权,更早的时候连公民都不是。如今的黑人,除了肤色不一样,其他的跟白人没有分别。虽然早在1774年7月4日《独立宣言》中第一条就提出了“人生而平等”,南方的蓄奴制却一直持续到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尽管1863年1月1日林肯总统正式命令解放黑奴,并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废除了奴隶制。获得自由的黑人很久以来,依旧是被隔离的。白人的教堂、学校、医院、商店...是不允许他们进去的,所有的公共场合都是白人优先。
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出生在亚特兰大的黑人牧师,在他工作的蒙哥马利市的教堂里振臂一呼,种族歧视的形势才开始了改变,有了黑人和白人平起平坐的开端。当然其他有色人种也一起搭了顺风车。我这个黄种人在美国的20多天里没有丝毫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异样,也得感激这个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亚特兰大人。
他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美国众多的名人、政治家中,全国以放公共假日来纪念的只有三人,华盛顿、林肯和他——马丁.路德金。
1980年建造于亚特兰大奥本大街的马丁.路德金国家纪念馆,就在他儿时生活过的地方。那天正好一群白肤色和黑肤色的孩子正在纪念馆的草坪上快乐玩耍,照看他们的也是黑肤色的女老师。
快乐嬉戏着的孩子们知道这里的故事吗草坪广场的前方,是一座纪念碑,每一面都镶上了马丁.路德金的照片和他的名言。其中这一副画面最令我感动:他把自己的孩子高高抛起,定格在自由广阔的蓝天中,绿叶舒展的树梢上。画面上端写着: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四个孩子有一天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对他们的评判将不由他们的肤色,而是由他们的品行来决定。
终而,他用生命践行,开启了峥嵘也是光荣的岁月,促使他的也是无数有色人种的梦想成真。
孩子,我要让你去自由飞翔纪念馆门前伫立的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甘地,也是印度国父。他领导的“非暴力”哲学思想,给了马丁路德金非常大的启发和影响。公共汽车抵制运动取得胜利之后,马丁.路德金去印度游历回来,进一步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策略。以“非暴力”方式把民权运动从南方向北方推进。
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进入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有关是在种族时期的南方黑人生活。由于很多商业服务和邻居对黑人关上大门,非裔美国人不得不凡事都依靠自己,创建了自己的社区。从银行、理发店、律师事务所到餐厅、教堂、商店和鞋店...为黑人居民提供各项专业的服务。亚特兰大最强大的非裔社区就在奥本大街,被戏称为“斯威特奥本区”(甜甜的奥本)。
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黑人孩子来说,颜色是重要的。它影响了你的生活,上学,甚至你坐在公车上的座位。颜色经常决定你的选择和机会,你的友谊和未来。
有关种族隔离的介绍 种族隔离的刺痛——for colored only年轻人给民权运动赋予了力量。其时,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都在肩并肩地抗议。
但学生们往往会带头,组织静坐、游行、唱歌和示威。
年轻的自由斗士走上街头从六岁的孩童到大学的学生,年轻人走上街头,组织静坐。他们忍受着辱骂、消防水管和殴打去争取正义。他们展示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老少,都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冒险去争取权利的人们学生们都行动起来了
要求第一公民的身份,要求有效的公民权利法、要求选举权
马丁路.德金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是个教师,其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他自幼聪颖,少年在黑人学校读书时,成绩优异,是个很多小孩都听他的“孩子王”。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波士顿神学博士学位。
1954年在他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当了一名牧师。
1955年12月1日,蒙哥马利市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马丁.路德金的生活道路。
42岁的黑人女裁缝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下班回家,她像往常一样,在市中心的法院广场搭乘公交车。
根据蒙哥马利市的乘车隔离法,黑人只能坐在公交车的后面几排,前面的座位保留给白人,如果白人没有座位,黑人必须让座。那天,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帕克斯刚坐了一站,就有好几个白人上车,要求她站起来让座。她没有让座,司机就走过来,让她到后面去,她同样不为所动。司机只好停车,下车叫来警察。两名警察随后将帕克斯带到了警局,她因为乘车时行为不端(不听司机管束)而被捕。
帕克斯的正式职业是裁缝,但她同时担任着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蒙哥马利分部的秘书。
帕克斯被捕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蒙哥马利分部立刻采取行动,将帕克斯保释出来。而且,他们非常巧妙地利用这一事件,一边组织黑人居民抵制公共汽车,以此向公交公司和市政当局施加压力;一边上诉联邦法院,寻求司法救助。
12月5日下午,十多名黑人领袖在马丁·路德·金担任牧师的教堂开会,成立蒙哥马利进步协会,具体领导这场抵制运动。大家一致推选金博士担任协会主席。当天晚上,5000名黑人在教堂集会,年轻的金博士大声疾呼:“我们在此集会,因为我们也是美国公民,我们要行使完整的公民权;我们在此集会,因为我们热爱民主,我们要将民主从薄薄的纸上宣言转化为厚重的现实行动。”
他们动员所有的黑人都不乘坐公共汽车,执行拼车或步行出行。持续了整整一年多时间,动员了数万黑人。
这场没有任何暴力对抗的抵制运动,让全国民众都看到了黑人内部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也使黑人找到了新的斗争策略和精神源泉。
但这场公共汽车抵制运动也受到白人的千方阻挠和破坏。他们劝说白人雇主不要雇用参加抵制活动的黑人,给黑人积极分子寄恐吓信、打恐吓电话,在他们家里放炸弹;曲解法律,以各种罪名逮捕参加抵制运动的著名人物(包括马丁·路德·金和罗莎·帕克斯),甚至在报纸上刊登虚假广告,声称官方已经跟蒙哥马利进步协会达成和解,抵制运动结束,请黑人继续乘坐公共汽车。
在马丁路德金家里安放的炸弹在他出门不久就爆炸了,他没被吓到;蹲过监狱出来,仍然是坚定微笑,继续做他的带头大哥。蒙哥马利的黑人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坚持不动摇地继续抵抗,要求自己的权利,坚持了一年多时间。1956年底,蒙哥马利市的黑人终于赢来了胜利。12月20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文书正式抵达蒙哥马利,判定该市的乘车隔离规定违宪。
从此,马丁路德金开始了致力于黑人民权运动的生涯,为黑人争取全面等同于白人的公民权利。美国民权运动在他的领导下,以非暴力不抵抗的形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以往,黑人反抗最终会演变成暴力冲突和打砸抢。是他,引导和领导黑人用爱来反抗,用爱去争取。 他告诉大家: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全国组织了25万人,到华盛顿去向国会请愿,向联邦政府请愿,向总统请愿,要求保障黑人的权利。
1963年8月28日,他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对美国梦进行了新的诠释:我有一个梦,大家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纪,不分性别,不分阶级,相亲相爱。铿锵之声迅速传遍全球,那场演讲成为美国民权运动发展到高潮的一个标志。也奠定了马丁路德金成为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地位。
也就是这场震撼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催生美国颁布了第一部民权法,保障以黑人为代表的有色种族、少数族裔的基本民权。
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领导孟菲斯清洁工人罢工后,在汽车旅馆被种族主义者刺杀。
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开启了美国一个新的时代,促进了这个多元社会的平等和融合,让美国更加文明和美好。尽管之前,美国经济已经领跑世界,也因二战,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走出了孤立主义,倡导了并主导组建了联合国,致力于维护国际社会的秩序。美国虽然在国际社会已经占据了老大的地位,但是,这个富足的车轮上的国家,对外力呈正义之化身的形象,内部却充斥着嫌恶和仇恨,欺凌压迫和暴力反抗。即使富裕繁华,也不是真正的文明幸福。
马丁.路德金最终死在了他的民权运动的路上,就像一个善战的赫赫将军死在了疆场。虽是可惜英年,但对他的人生来说也是悲壮圆满的结局。
而由他开创的有色人种争取平等、自由、民主的事业,已经势不可挡,花开遍地。
帕克斯女士拒绝让座的时候,“一刹那间,天地为之变色”。后来,她被誉为“美国民权之母”民权运动起始于蒙哥马利市的抵制公共汽车运动 美国的民权运动从公交抵制运动的胜利出发,花了8年时间走向了林肯纪念堂前的广场。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25万人聚集在林肯纪念堂前的倒影池边,聆听台阶上的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在结束有关马丁.路德金的话题之前,有必要提到亚特兰大的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于1980年10月批建这个纪念馆的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
这位出生于佐治亚州,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总统,一生热衷于维护民权和人权。当任总统期间,于1979年,他把由美国修建,长时期主权归属于美国,对美国有着巨大利益的巴拿马运河,归还给了巴拿马共和国。也是在同年实现了与中国的建交。卸任以后,一直从事调停国际争端,维护和平和民权的事宜。2002年,因成功调解埃伊冲突,实现和平,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就在马丁.路德金的纪念馆中,也陈列了吉米.卡特的生平故事。
吉米.卡特签批马丁.路德金国家纪念馆出生在佐治亚州一白一黑的两个孩子,都被美国记住了
最后去观览了离纪念园不远,奥本大街的一幢维多利亚式小楼,马丁.路德金就在那里出生,童年和少年的他也住在那里。
马丁.路德金生长在这里再见,亚特兰大
在美国的20多天时间,亚特兰大并没有被安排专门的时间游览。儿子安排的旅程是每去一个城市,就回亚特兰大休整一下,再去另一个城市。去到亚特兰大的这些观览地,都是利用这些辗转的空暇。我想,就是在亚特兰大也是住酒店,为什么每次去一个地方都要折回来再去另一个地方,所有的行李都跟着搬上搬下,哪儿到哪儿都有飞机直达啊?
后来想起了儿子对于工作和读书的选择,本来计算机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有一年的实习经历,有很牛的校友推荐,可以有机会到湾区或其他更繁荣发达的城市的大公司去工作,也可以去人们认为更牛的学校继续读研。但是他却选择留在亚特兰大曾经实习过的新兴公司工作,同时在本校继续读研。他是把亚特兰大当做了第二故乡,当作了自己在美国的家园所在。在他心里,亚特兰大的酒店不同于别的地方的酒店,回亚特兰大休整更像回家歇息一下。
回到中国回到家的这些日子,我经常傍晚走在街头,想着脚底下地球另一面的景象。那个过去总是和我并肩而行的孩子,也许现在晨曦中正和我抵足而行,然后上车启动,驶过桃树街,可口可乐、CNN、美国银行、南方贝儿渐渐向他的身后退去,很快他就要到工作所在的公司了...
亚特兰大,见过你,很多的故事都有了着落。那感觉依然如梦如幻,且添上了色彩。那份神往有增无减,并亲切可及。
亚特兰大,我渴望着,再次与你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