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想要讨论一下关于“聪明”这个词,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家的禁语。谁在家里用这个词,就会得到我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脸,笑脸下还隐含着一个巨大的白眼。所以我是怎么成为了一名反“聪明”卫士呢?
起因
自家的孩子咋看咋好。刚满月就能抬头了,好聪明;三个月会翻身了,好聪明;五个月就听得懂我说话,还对我笑来着,好聪明;七个月会说话了,好聪明;十个月会蹦会跳,好聪明;一周岁就能识字三百,好聪明……等等。BTW,后面其实是我瞎编的。
其实拿到小区楼下一比,你才发现家里的娃不是神童,甚至好多阶段还比别人慢上那么一拍。回到家关上门,还是不甘心地说:你看,我们家娃娃眼神好聪明。从此以后,聪明变成了夸奖娃娃的万能词,真的是信手拈来,不费脑筋。
经过
怎么才能说服他们不再用这个词,或者换一种夸奖的方式呢?按照小思妈妈的说法,我是一个理论数据狂热派。按照老常的说法,就是他说的每一句我不同意的话,我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搜索相关信息反驳。
这个时候,你一定以为,我已经写下了如何夸奖孩子的一百种方法了吧。其实,并没有。
我摸出了手机,下载了权威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康熙字典》,想看一看“聪明”这个词,用了上万次,我们究竟理解对了没?
聪:听力好;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有才智。
明:亮;清楚;懂得;眼力好;睿智。
聪明: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说文解字
01
聪明这个词第一是和智力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它的关键原因。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智商超180,碾压个中凡人。好像一旦和聪明沾上了边,脑袋灵光了,学习也就不费劲了。别人学习我休息,别人休息我休息,反正聪明人如我,时间不用花,精力不用花,靠着老天赏的智商,我想学一定学得会。事实是这样的吗?
说回古代,有神童方仲永。五岁的时候,从未看过书,突然有一天求爸妈给他看书。看完以后,立马写诗四句,还题上了自己的名字。由此,光宗耀祖,众人奇之。后来他爸爸带着他四处拜访,再不读书。七年后,仲永天赋消失,和普通人再无区别。
再说回近一些,有重回小时候选择当神童的野比大雄。哆啦A梦给了他一个人生重来机,让五年级的他回到了5岁,可想而知,那智商真是奶奶夸,妈妈赞,且让5岁的静香都自叹不如。但想要重来一次的大雄却无视了学习,依然让他原有的惰性将智商拉成了负分。
由此可证:只有“聪明”,没有学习,一切都是短暂的光辉。
02
聪明的第二个释意,结合了“聪”字的听力好,再加上“明”字的眼力好,搭配起来成就了记忆力好。记忆是学习好的一大得力助手。
说到这儿,我突然回想起一段往事。高中我选择的文科,历史地理政治这些科目在很多人的眼里那就是考的背功。小时候,懵懂不知,有亲戚知道我成绩不错,很酸地(我现在这么认为……),表扬着我:“学文科确实有优势,不像学理科,只要花时间多背几遍,那考试分数也就上去啦。”
后来,我也一直告诉别人,我记忆力好。你看历史年份在书上哪一页,那页上有什么图片我都记得很清楚。我以为用功地背诵就是我学习还不错的真相。
一直到后来我开始教书,发现很多孩子真的是记性超好,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一分钟记住20个单词;隔10分钟,还能记住15个;但一下课,就全忘了。当我给家长反馈他们记不住单词的时候,有家长就会说:“老师,我相信我孩子是可以的,他挺聪明的。只是有点懒,老师你多督促他。”督促后,未果……
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逐渐地了解到,记性好并不全靠的天生的脑力,更多依靠后天教育的支持。在记忆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脑突触来完成,而脑突触的发展则是跟早期传导性和启蒙性的知识对大脑的刺激相关。
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信息处理是分成三步的:译码,储存,检索。简单来说就是,死记硬背是记忆力的死敌。不对信息进行分析就准备储存,结果就是会忘得很快。老话说得好:记性好忘性大。
由此可证:只有“聪明”,忽视方法,读过千遍也习不得。
03
孩子小的时候,夸奖他聪明,那绝对是褒义;可我们发现长大以后,再说:“某某某很聪明的!”好像就多出来一点什么其他的意味,仿佛下一句马上要接一个“但是”。于是乎,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发现夸奖一个人聪明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这时,我们来到了聪明的第三个含义:理解能力强。继续抽丝剥茧,把理解力再分为三个等级:识别对象,揭露本质和内在,以及重新建立认知结构。在我看来,这就是聪明的最高标准,见多识广,分辨是非真假,最终能融会贯通。
由此可证:想要攀登聪明的高峰,你需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结论
聪明的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难达到。而我们在更替夸奖的标准时,也必须去想一想有没有为这样的变化做到充分的准备。因为做一个聪明人,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实在是太多了。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聪明是个好词,可千万别乱用了。
如果你有什么想和我分享的,可以在下方给我留言。
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请给我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