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袁老师《化书成课》,让我受益匪浅,也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什么是纯专业教师的素养,让我在心底对专业讲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和努力的动力!
一、种下专业的心锚
之前我一直会觉得我是因视觉引导而出道,我所有课程、活动的底层逻辑都是视觉引导式的课程设计,总觉得如果从TTT培训师进入市场,不如走差异化,直接从引导技术进入市场更好。
当我上过了袁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发现原来我之前的想法有点幼稚,因为对于最后呈现的时候是没有人关注,你到底是视觉引导师还是讲师的,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你是否专业,是否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是否给客户带来价值。
其他的工具手法最多是亮点,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可以忽略和怠慢个人的专业化成长与修炼!
点课成金组在这次课程让我意识到,之前我在快速的学习和领域的拓展与扩张其实都是为了找准生命的那个切入点,让我从会计转行到教育领域,为了快速的转身我也是学习了非常多的课程,也在各个方面进行了补足。
但是唯有TTT的课程其实接触的还是相对比较少,并没有对于专业讲师的核心素养进行刻意训练,在这部分是非常值得我去深入学习与精进的。
身份是可以多元化的,但是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专业领域都有核心稳定性,那最后其实依然是能力的萃取与迁移。
比如会计之前的经验有什么是可以对做讲师有帮助,我觉得就是落地务实、标准流程、谨慎细致、整理归档、考虑周全、精准表达、持续改善等这些曾经我在丰田所习得的能力其实是可以迁移的,去真正的规范化我的讲师个人成长与修炼。这次课程让我自己有非常大的照见,照见自己在讲师的核心能力的细分下需要深耕!
化书成课也给我自己敲响了警钟,好讲师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需要专业训练出来,我也确定暂时不在出去上课,把之前所有内容沉淀深化,做深层的刻意训练和知识整合,从非专业到专业迈进。
二、知识巧分类
这次课程另一个特别大的收获特别知识分类,针对不同知识如何选择不同的讲授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之前我会有意识设计课程的各个环节,但是对于如何针对不同的知识其实并没有进行细划分,什么样的知识怎么讲会更好!
在这个过程让我发现,其实当我们准确的识别知识的类型和达到的目标,我们再去找适合的方法会更加高效。
所以对于专业讲师需要非常善长知识的归纳、整理、分类、萃取、转变,才能把晦涩书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别人可以理解、掌握、应用的东西!
讲师并非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榨汁机!
并且对于有一些外文翻译的书籍,有的时候不好理解,那就转化成人话,不一定用原文生涩的内容,让大家产生歧义!这也是我自己在台上演练的时候,袁老师给到我的特别好的启示!
课程是被设计出来三、好课程需要从里到外的设计
所有人都知道好的课程是设计出来的,但是可能不知道好课程是从里到外无死角的设计出来的!
这次我就深有体会,尤其我发现,课程设计不单纯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设计,需要加入更多的体验式活动,更重要的是其实从课程前需求调研、课程的名字、课程的目标大纲、到课程目录介绍、到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的礼物发放、到课程的回顾复盘、到课程后的行动落地,其实都是被设计出来的!
所以一场好的课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在创造体验、创造好感觉、创造行动。
所以,让我再回看自己的课程的时候,其实还有好多细节是课程做的更好,很多部分是课程部分是可以流程化萃取的,很多关键步骤是可以被优化的!
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讲师就是一个艺术家,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决定成败,它的每个规范化的动作都可以持续被放大!
我会意识到讲师的状态是需要在场内、外都要去雕琢和培养的!有的时候内心的成长和长大,会带动整个人的气场稳定,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在大师级导师一直都会强调核心稳定性的重要!真的是很多东西和合之后的气贯长虹!
小组讨论化书成课,其实真的就是把我们原有的课程再次的点课成金。怎么样把书籍系统的智慧与个人经历的完美融合,以解决问题和提供价值为导向的知识的萃取。
知识就是力量,或者说知识本身还不是力量,可以被应用和转化才是力量!
我回来之后,我要把我所有的课程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让课程更有价值,让知识可以转化成力量!
网友评论